世界上很没有“面子”的火山,高度仅1.2米!被人们拿来做烧烤炉

在我们的印象中,火山是一类极为特殊、威力惊人的特殊地貌单元,从火山喷涌而出的炙热岩浆,会无情吞噬周围的花草树木甚至村庄,喷出的巨大烟柱能直达云霄,随大气环流飘散到很远的地方,落下灰白的火山灰,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然而,在世界上竟然存在着一类微型的火山,对周围的影响根本不是上面人们想象中的样子,而是异常温和、人畜无害的模样,可以说拉低了火山家族的“颜面”。
图片
比如,在意大利弗利省的雷多奇奥村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微型火山,与地平面的高差才1.2米。人们在上面覆盖了一层碎石,喷出的火焰就像篝火一般,火焰透过碎石,腾起的高度也才半米左右,长期以来,附近的居民以及慕名而来的游客,会拿它来作烧烤,当作“烤炉”来使用。在二战时间,这里还被当做居民的“灶点”,家家都来这里排队做饭,为当地居民节省了不少能源。
图片
那么,这座“迷你版”的火山,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家知道,火山运动是地球内部蓄积能量得以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地球地幔的上方,存在着一个物质密度较高、呈熔融态或者半熔融态的圈层,即软流层,地壳就“漂浮”在这个软流层之上。
图片
随着地球的自转,地壳与软流层之间的转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造成地壳各大板块之间的运动不尽一致,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碰撞、挤压以及断裂、分离的现象,地球内部所积聚的能量,最终会通过“找捷径”的方式,从这些板块相接处找到释放的出口。因此,地壳各大板块的交接处,是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
图片
软流层的深度,大约在60-120公里之间,厚度在100-350公里之间。在这里,由于大量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了大量的热能,将岩石熔化或者部分熔化,同时加上里面含有的水和一些挥发性物质,组成了一圈由混合体所构成的圈层。由于物质密度较小、而且热量较大,所以有逐渐向地表上升的趋势,不过受到地壳的阻挡,在地壳以下逐渐聚集起来。
图片
在软流层中,含有大量呈半流体状态的物质,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岩石熔化后的产物,另外还含有水、挥发性物质和其他一些气体,由于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地球自转的作用,这些高度黏稠的物质会不断向上移动和聚集,因此被称为“岩浆”。
图片
通常情况下,地下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由于受地壳致密结构的阻挡,绝大部分会边上升温度和流速边逐渐下降,很难到达地表。但是,在地壳各大板块的交接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地壳厚度很薄,而且还有较多的断裂带,如果岩浆的通道在下面存在的话,那么岩浆在这里就会“走捷径”,沿着断裂带和孔隙一直向上走,最终在内部压力和外界的压力差推动下,冲破最后的阻挡,而喷出地表形成喷发。喷发出来的熔岩物质,会逐渐在火山口聚集和堆积,久而久之形成火山。
图片
所以,处在各大板块交接处的区域,或者板块内部断裂带非常多的区域,一般都是火山喷发现象频繁、火山数量较多的地方,最为典型的就是环太平洋火山带,像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西兰、智利、危地马拉、意大利、俄罗斯东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等,都分布有大量火山。
图片
这些火山带中的火山,创造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世界之最”,比如最大的火山-美国黄石公园超级火山,火山口直径就达上百公里;喷发最强烈的火山-印尼的坦博拉火山,持续喷发3个多月,共造成6万人死亡,火山喷发指数达到了7;喷发最频繁的火山-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有历史记载的喷发次数高达500多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毫无例外,这些火山的喷发,都是汹涌、强烈、破坏力强的特征。
图片
但是,意大利的布斯卡火山“反其道而行之”,规模小到可以让人忽略的程度,可以说是世界上体量最小、丝毫没有破坏力的火山了,有人调侃这是一座失去了“尊严”的火山,难怪很多人拿它当烧烤炉呢。
图片
不过,经探查,这次“火山”的下部,并没有什么岩浆物质的存在,而只是储存在地下的天然气,沿着地下通道上升到这里释放出来,然后被人们点燃之后所形成的一个“火点”,所以它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火山,其原理和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并无二致。
图片
虽然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火山,但也持续燃烧了上百年,为当地人们做出一定贡献,人们还是习惯称呼它为世界上最小的火山,这里现在也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继续为提高当地人们收入做着新的贡献。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