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快递已接收!一图回顾 “嫦娥六号”53天月背“挖宝”全历程

今天(25日),开启人类首次月背“挖宝”之旅的嫦娥六号返回位于内蒙古中部阿木古郎草原上的四子王旗着陆场。
从2004年至今,中国探月工程已立项20周年。嫦娥六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第7次任务,创造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新纪录。
图片
时间的指针拨回53天前,始发站,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目的地,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5月3日,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六号正式开启“月背征途”和“挖宝之旅”。 这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珍贵样品,将帮助人类进一步进行月壤结构分析,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图片
回顾:38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怎么去的?
月球背面对于人类而言,是“秘境中的秘境”。
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加上被地球潮汐锁定,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到月球背面去“挖宝”,前所未有!
图片
每一次新的任务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每一次新的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
想要飞到月背,嫦娥六号首先要进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与嫦娥五号相比,嫦娥六号重了100公斤,必须挑选一位经验丰富、能力最强的“护卫”。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老将出马”,进行了多项设计优化和工艺改进,成功实现“完美瘦身”,满足了“乘客”的出行要求。
“一旦错过发射的时间窗口,奔月就会受到影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李平岐介绍,科研人员应用了“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设计了10条奔月轨道,以提高实施发射概率和可靠性。
要抵达月背并开展工作,还需要解决通信问题。由于月球庞大的身躯会挡住嫦娥六号与地面指挥的通信信号,这就要依靠在轨“等候多时”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当起“顺风耳”,架起“沟通的桥梁”
图片
纪录:53天的“宇宙快递”怎么完成?
嫦娥六号此次“出差”,任务全过程53天。
要取回“宇宙快递”,嫦娥六号必须精准做好“去、下、上、回、入”五个动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介绍,轨道器主要负责“去和回”,飞到月球和返回地球;着陆器主要负责“下”,落到月背表面,并进行样本采集;上升器主要负责“上”,携带采集的样本从月球背面飞起来;返回器主要负责“入”,携带月壤再入返回地球。
这其中,轨道器既要护送大量载荷奔月取壤,还要精准完成月球样品“空中接力”,是名副其实的“地月巴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研制团队称,通过进行适应性改进,嫦娥六号轨道器可以完成分离和组合的变形。同时,通过热控、能源等专业的复核复算,轨道器还能确保逆行轨道的飞行需求,让嫦娥六号有去有回,带着月壤顺利“回家”。
图片
▌探索: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有多宝贵?
此前,围绕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科学家们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并发现新矿物“嫦娥石”。
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介绍,此次任务选的着陆区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被公认为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盆地。着陆点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着陆难度、通信难度和科研价值,带回年代更久远的月球样本,助力人类进一步分析月壤的结构、物理特性、物质组成等,并深化对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此外,嫦娥六号延续“国际范儿”,还搭载了欧空局、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的国际载荷,同步开展一批月球研究。
胡浩表示,嫦娥六号发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软着陆等阶段环环相扣。
“探月的脚步不会停下。”胡浩说,目前嫦娥七号、嫦娥八号都在研制中,未来还将进一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图片
未来:2030年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
我国探月的脚步在继续前进。
2026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七号”;
2028年,将发射“嫦娥八号”。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只是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中的一步,未来它将和嫦娥八号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2030年之前,中国人的脚印肯定会踏在月球上去。
后续,在2040年前,将建成一个完善型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再之后,将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形成一个多功能月球基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正在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一点点实现,其积淀而成的航天精神,犹如璀璨星辰,必将激励无数来者叩问苍穹、探索不停。
图片
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
海报:李琳
长图:李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