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唐人街不是汉人街?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为什么有好多种?

图片
中国,幅员辽阔的古代文明之邦,在外国人看来,总是朦胧若庞然大物。中国虽与他国相隔千山万水,却仍旧在遥远的外国视野中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在外国人口中有着诸多不同的称谓。它或被视作沿亚洲庞大的半岛与岛屿交织形成的南部海路的终点,又或被公认为穿越亚欧大陆的北方陆路通道的尽头。在前者的语境下,中国常常被冠以“秦尼”(Sinae;China)的名号;而在后者,中国则被称之为“塞里斯国”(Seres),中世纪又被称为“契丹国”(Kitay)。除此之外,古代中国在中亚和日本还有“桃花石”(Tabgach)、唐(カテKara)的称呼。
这些名称,承载着外国对这片神秘国度的不同理解与想象。
遥远神秘的东方“丝国”(Seres)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长短句集》首次将“赛里斯人”引入欧洲人的视线。他们居住在远东,以丝绸生意闻名。“赛里斯”这个称谓,其根源正是东西方交流史上的珍贵物证——丝绸。
图片
公元前20年前后,罗马帝国与汉代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帕提亚帝国关系正常化,随后掌握了陆上丝绸之路及丝织品产销者传递的信息。当罗马人首次触摸到这种轻盈、华丽且触感极佳的丝织物时,他们不仅为其惊叹,还赋予了它尊贵的名字——Σῆρες(Seres)。同时,他们也开始探寻生产丝绸的民族,赛里斯人的称谓应运而生,而赛里斯人所居住的遥远国度,则被称为赛里斯国。
在随后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赛里斯一词在维吉尔、奥维德、普罗佩提乌斯等古典诗人笔下被反复提及,它们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故事:访客携带绫罗绸缎,从万里之外途经中亚的丝绸之路抵达地中海。而丝绸所经之处,都被罗马人视作大汉王朝子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它名叫赛里斯,“丝国”随之深入人心。
图片
当中国的丝绸通过蜿蜒曲折的丝绸之路,穿越千山万水,抵达遥远的西方时,它以其细腻的质地、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赢得了世界的赞誉。那时的中国,因丝绸而闻名于世,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丝国”。这个称谓不仅是对中国丝绸的赞美,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可和尊重。
基于此,西方人的脑海中延伸出一条从“赛里斯”到“赛里斯人”再到“赛里斯国”的认知脉络。古典文学中的赛里斯不仅指代中国丝绸,更扩展至一个广阔的范畴:它涵盖了古希腊罗马人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丝织物。赛里斯人,指那些在东西方贸易通道上从事丝绸贸易的民族。而赛里斯国,更是罗马人眼中整个东方地区的象征。
赛里斯的内涵如此丰富,这恰恰反映了早期西方人对东方认知的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为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盛极一时的“契丹”(Kitay)
在俄语中,中国有一个新的名字Китай(Kitay),发音和“契丹”很相似,这个名字与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国有关联吗?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大契丹国改国号为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西辽政权甚至扩张到中亚地区,都城设在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一时成为中亚霸主,直到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消灭。
图片
所以在当时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眼中,偏安江南的宋朝并不为人熟知,武力强盛的契丹反而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但是契丹称霸时,同时期的俄罗斯国家仍定居东欧平原北部,与辽少有接触,他们直到16世纪才越过乌拉尔山,若干年后才逐步扩张到中亚。契丹如何成为俄语对中国的称呼呢?
自1219年起,蒙古人西征的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引起了罗马教廷和欧洲各国君主的不安,除了号召十字军抵抗蒙古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法呢?教廷决定派出传教士组成外交使团,一方面刺探蒙古的军事实力,探听军情;另一方面向蒙古大汗传播基督教,劝大汗皈依上帝。
柏朗嘉宾,就成了罗马教廷出使蒙古的第一个传教士。虽然最后回国时,组织安排的两项任务柏朗嘉宾都没有完成,但他根据亲身经历写成《蒙古行纪》一书,书中透露的信息之一,是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叫契丹的国家,与蒙古处于对峙状态。
蒙古人回到他们本土稍事休整之后,便厉兵秣马准备对契丹发动战争,他们拔营兴师,进入契丹疆土……但一直到现在,他们尚未征服契丹的另外半壁江山,因为它位于海面。(注:尚未被征服的土地,其实是南宋,而非契丹。)
由此可见,契丹成为中国新称号,是由于蒙古人称南下攻占的辽金旧地为契丹。
欧洲人关于东方的想象,从“丝国”转移到能与蒙古铁军对抗的“契丹”,契丹成了他们对遥远东方的又一称呼。在《马可·波罗行纪》中,中国名叫契丹,英译本翻译为Cathay。《曼德维尔游记》也记载,契丹是一个美丽、高贵、富庶、商贾云集的伟大国度。
图片
突厥语和斯拉夫语都使用契丹来称呼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契丹这个称谓逐渐在俄罗斯各国流传开来,成为俄语对中国的一种称呼。这个称谓不仅反映了契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与俄罗斯等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
契丹的发现,改变了西方人的地理知识,遥远的“丝国”不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庞大的东方国度。但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到底有多大?当时的西方人也不清楚。
China,是瓷器还是秦?
16世纪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至中国的海上交通开辟,葡萄牙船只纷纷驶抵中国南部海岸,在《杜阿尔特·巴博萨书》《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等书中,他们都将当时的明朝称为“China”。
图片
图片
我们不禁疑惑,为什么不是“明”,或者“中华”?
China这个称呼的起源,有多种版本的说法。
一说China的词源来自“秦”。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描述了周游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的情形,并提及“抵秦(Thin)后,海乃止”。一百年后,托勒密的《地理志》对此做了补充:
秦尼(Sinae)的边界如下:北部是前述赛里斯国的一部分,东部和南部是未知之地,西部是外恒河流域的印度……
借助托勒密的描述,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上古时代已知东方世界的地图:在亚洲东部有两个国度,北部是赛里斯,南部是秦尼,它们十分遥远,是已知世界的尽头。这些记载荒诞不经,却是古代欧洲地理学家对可触及的东方世界的全部描述。
有人认为,后来的China,就是秦尼的音译名。但也有人提出,秦王朝虽强大,但毕竟只是一个二世王朝, 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便,怎么会在世界上有众所周知的影响力呢?
另一种流行的说法,则是说China之名源于瓷器,因为瓷器的英文就是china。但这个说法并不符合逻辑,因为欧洲人一开始将中国的瓷器叫做chinaware,ware一词本有陶瓷之义,前缀一个china,则表明是来自china的ware,可见瓷器是因国名而得名。china一词的双关含义远晚于其作为国名出现的年代,若是认为中国的名字来源于瓷器,那就本末倒置了。
图片
还有一种有趣的例证,俄语中的中国陶瓷叫做фарфор(farfor),该词源自于波斯语faġfūr,意为中国帝王的尊号“天子”。
基于以上推测,文化人类学家林河又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China源于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jīng)的译音。他从基因的角度,论证了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粳),其后,才衍生出了波斯文的Chin,阿拉伯文的Sina,拉丁文的Sinae,英文的China和法文的Chine。
迄今,China的词源仍旧如同深邃的迷雾,始终未曾被确切的证据所拨开,所有的探寻与解读皆基于语言学家的精妙推测。即便是在那些古老典籍的角落,寻找到的字里行间,也只是人们根据中国历史的某些痕迹,臆想China源自某种音译。
无论哪种说法更为准确,China这个称谓都已经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符号。它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经济实力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东风西渐,为什么是大唐?
公元630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学家西摩卡塔完成平生最重要的著作《历史》,书中记载了突厥崛起后中亚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动,并提到了与中亚形势变化有关的“桃花石”(Taugast)。
桃花石是一个国家,也是一座城市。一条大河将桃花石国土一分为二,国家的统治者称作“Taisan”,在希腊语中意为“上帝之子”。西摩卡塔笔下的桃花石,就是当时的中国。
1980年,新疆阿图什县出土了喀喇汗朝钱币,背面铭文上刻有“苏来曼卡得尔桃花石可汗”的字样。这批北宋年间的钱币,证明了桃花石这个称呼与中国强盛文明的联系。
图片
而这一名称可能与古代鲜卑族拓跋氏有关。鲜卑拓跋部在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后,其影响远及中亚地区。因此,桃花石可能就是拓跋的音译。也有人认为,桃花石来源于对唐朝的称呼,是希腊语中“唐家子”的讹音,因而指的是西摩卡塔写书时期的唐朝,而非拓跋族建立的北魏。
不可否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影响力极大的朝代。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年间,唐朝疆域辽阔,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国使节前来朝贡,影响力远播海外,许多国家开始称中国人为“唐人”,将与中国有关的事物也称为“唐”。
在日本文化中,唐朝文化的印迹清晰可见。尽管中国的朝代不断更替,但日本人用一直仰慕的“唐”(Kara)来指代中国。例如油炸的烹饪方式“唐扬”(karaage),空手道的原名也叫“唐手”(karatii),这些词汇体现了唐朝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
尽管唐朝存续了不到三百年,但唐朝的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是其他朝代无法企及的。因此,“唐人”一称被沿用下来,成为海外华人的一种自称,也是外国人对华人的一种称呼。
华人在海外聚居形成的唐人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聚居地,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唐人街是华人在异乡建立的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专属群居地,他们在这里修建寺庙、兴办学堂,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
据历史记载,早在12至14世纪,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东北岸就出现了中国城。1673年,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记载道:
“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十里矣。”
这些早期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如今“唐人街”这一称呼的历史渊源。
如今,海外各国的唐人街是华裔移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它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各种外在特征,成为浓缩在异域的中国文化景观。从唐朝的辉煌,到如今海外唐人街的繁荣,中华文化不断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其光芒穿越千年,不受任何一个称谓所束缚。中华文明的辉煌,不仅在于自身历史的源远流长,更在于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与融合,共同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
参考文献:
裕尔,考迪埃;张绪山译:《东域纪程录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克代斯;耿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中华书局》,1987年。
Malinowski G,王承丹:《“赛里斯—中国”语源新探》,《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
张绪山:《“桃花石”(Tαυγáστ)名称源流考》,《古代文明》,2007年。
赵春晶:《俄语称中国为“契丹”的原因》,《俄语学习》,2012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