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泉记》:一部与庄子互文融通的乡村文化小说

原标题:
《道泉记》:一部与庄子互文融通的乡村文化小说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通讯员 沈文
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改稿作品、长篇小说《道泉记》,于2022年全文发表于《钟山》杂志,单行本于2024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同时还获得中国作协、省作协及成都文学院三级扶持,列入四川省作协2022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获“苏东坡文艺奖特别奖”等殊荣。
通过一脉山泉从“道泉”到“盗泉”再到“道泉”的变迁,《道泉记》展现了一个普通乡村从土地下户前后到经济大潮几十年来的人事变迁。在时间背景线上,甚至还延伸了上百年的乡村历史。小说描写了志、廉两个家族的数代恩怨,以及年轻一代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不同理想信念的坚守、不同事业发展的追求,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多个宏大主题关联起来,融为一体,思想驳杂又集中,人物独特又鲜明,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很好的长篇小说佳作。
《道泉记》是一部描写乡村振兴的长篇叙事。这部小说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在于,它是在文化道德切口上精准发力的乡村叙事。它以一脉山泉的变迁,作为乡村发展和历史变迁的喻象;以乡村各种各样的偷盗现象,以及乡人在偷盗中思想、道德和情感的挣扎和扭结,作为铺陈描写的重要话论;以庄子思想作为文本的内在提挈。
《道泉记》这部小说最值得关注,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它有一个重要的互文文本,那就是《庄子》。小说有多处引用《庄子》原文及其主要观点,小说几乎在每一个细部都注入了庄子元素,包括人物的命名、事物的命名,以及茶室、章节命名等等。著名作家阿来评论道:“张生全的小说对命名有特别的偏好。人名、家族名、地名,乃至茶室名、章节名,似乎都有精心的设计。这体现着张生全对小说的认知和思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泉记》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塑造,也灌注了庄子思想。比如对于偷盗问题,庄子曾在《胠箧》一文中赞扬盗贼是“圣、勇、义、知、仁”的人。庄子说这个话,更多的是对那些表面仁义道德实则蝇营狗苟的伪君子的反讽。《道泉记》中的廉把就是这样的伪君子,写廉把,实际上就是在写《胠箧》。再比如志慧,志慧是《道泉记》的女主,她遭受的打击是最大的。她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廉把“偷”去了,她的命运由此改变。她爱廉把,但廉把不爱她,还多次利用她。廉背一直高调向她表达爱,但其实只是想赎罪,也并不爱她。她举办“茶神节”活动,多次失败。但是志慧面对打击,她的情绪从来没有激烈过,总是顺其自然,坦然接受。包括她在道泉村做产业,也是顺应自然的方式。这些都是庄子思想。还有田成,他的无为而治,无用为大用的做法,也包含着很深的庄子思想。至于全书中对“欲”的描写和表达,更是庄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道泉记》在文本上与《庄子》的有机结合,以及大量隐喻及寓言的使用,把这部乡村叙事小说,提升为一部文化反思小说。文本的独特与叙事的精湛,使得这部小说成为近年来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该小说出版后,得到读者的追读和一众专家的好评。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认为,《道泉记》“化繁为简,用“山泉”“偷盗”“兄弟”这些形象化的关键词,逼近复杂的乡村和琐碎的生活;又化简为繁,用结实的细节和葱茏的枝蔓,让小说血脉丰满。好看,有趣,传神,是值得关注的小说。”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写乡村振兴的小说不少,但着眼于文化振兴的不多;写文化振兴的也有,但落笔到偷盗问题的少见。张生全的《道泉记》,以泉水为喻象,以偷盗为话论,以庄子为内挈,通过两个家族的数代恩怨和两个兄弟的爱恨情仇,对乡村的时间和文化做了一番独特的诠释,别开生面,意味深长。”著名作家阿来认为,《道泉记》“强大的寓意和清晰的纹理,配搭上毛茸茸的生活细节及神秘主义的光辉,让张生全的小说具有不错的表现力。”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