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云岭论坛 | 非遗进校园重在沉浸式体验

作者 何嵘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2024年“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拟入选名单,全省共有38个案例脱颖而出。这些案例展现近年云南省在非遗传承方面所获成效的同时,也为各地区深入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带来了一定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传承和弘扬非遗是一项代代相传的工作。通过校园这一平台,非遗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推广及更多新生力量的关注,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遗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遗进校园”。
  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的精髓,其独特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深深植根于本地土壤之中。近年来,云南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不仅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在如何将非遗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本次公示的入围名单中,不乏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刺绣”、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本地非遗进本地校园的案例。从本土化的角度推动“非遗进校园”,不仅能让青少年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容易获得归属和认同的学习语境,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此外,在积极推动非遗走进校园的过程中,云南也绝非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紧密结合本地特色、学校实际与学生需求,进行了精心选择与创新性改造,确保了非遗教育的本土化、趣味性、实效性。比如,有的学校将非遗项目与学校的课程设置相结合,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了解非遗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有的学校则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演出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样的活动形式不仅让非遗得以在校园中生根发芽,更激发了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的传承点亮了星星之火。
  事实上,无论是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个环节,还是立足各地民族特色,推动本土非遗走进本土校园的创新实践,云南各地的“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都在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接收非遗知识的“沉浸式”教育环境,即通过创新教育方式、营造教育氛围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和创造,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内容,从而真正培养起对非遗的兴趣,主动参与到非遗学习中来。
  当“下一代”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非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期待更多的地区和学校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为非遗校园教育营造更全面立体的“沉浸式”教育环境,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