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蓝皮书发布:东、中部差距逐年缩小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当天,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发布了《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2023)蓝皮书》。自然资源部还发布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和《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
据悉,今年,在自然资源部利用司的指导下,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相关研究团队首次探索、测算了“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并汇集湖南、安徽、上海、山东等地方典型经验,公开出版蓝皮书。蓝皮书共分3部分:方法篇、指数篇和实践篇。
图片
▲资料图 据IC photo
综合指数结果显示,全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22年为106.02(2020年全国综合指数为100),较上年提高3.4%。从地区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综合指数较基期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3.96、15.45、5.15、3.12,同时东部、中部地区差距逐年缩小。
从分指数来看,全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分指数为106.13,较上年提高2.1%;管理绩效分指数为105.85,较上年提高5.4%。
从核心指标来看,2022年,全国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较上年下降18人/平方千米,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上年分别增加5.47万元/公顷、5.99万元/公顷,全国及四大经济区域批次土地供应比率较上年均有所提高或持平,其中中部地区提高最为明显。
此外,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发布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例如,江西余江案例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集体建设用地,预留未来15年宅基地以打消群众顾虑,建成6个“产业下沉”车间,带动140余人就业,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2019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至2023年底,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投入资金4488亿元,共完成综合整治378万亩,实现新增耕地47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据预告,自然资源部还将在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期间发布第二批典型案例。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还发布了《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第四批)》,聚焦“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数据换空间”。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介绍,本次推荐目录共收录了来自26个省(区、市)的38个节地技术与节地模式典型案例。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北京报道
编辑 郭宇 责编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