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乡愁、亲近自然 重庆17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完工

华龙网讯(首席记者 董进)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
图片
梁平区聚奎镇席帽村。梁平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如今,传统村落历经沧桑,也成为人们安放乡愁、亲近自然的一方天地。去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布2023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清单,共有18个传统村落获得1.2亿元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已完工17个项目。
比如,在梁平区聚奎镇席帽村,改造提升后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庭院干净整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
席帽村的变化,主要得益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该项目重点整治提升了安居型农房4栋5户、宜居型农房18栋21户、不协调建筑3栋3户;整治提升院坝150平方米,修缮村落古井1处,整治提升休闲节点100平方米;整治排水沟约900米、修缮整治石板步道400米;新增微型垃圾分类点6组及垃圾箱15个,安装路灯20盏,新增村寨休闲坐凳6组;提升村落导视系统、建设远程监控数字平台。
此外,项目还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传统民居及村落自然风景,积极发展民宿、农家乐和观光旅游,以“村落+旅游”新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活力新生。
图片
石柱县王家乡光华村罗田大院。石柱住房城乡建委供图
位于石柱县王家乡光华村西乐组的罗田大院,也是重庆市传统村落之一。建筑始建于1848年,完建于1930年,修建时间长达80余年。罗田大院四周群山环抱,环境优美,整个核心建筑群占地1.33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0.98万平方米。其继承了中国传统土家院落形式,紧密围绕渝东南土家人生活习性,达到建筑与环境、民族文化与居住功用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传统建筑文化。
去年,石柱县启动王家乡光华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建设,主要对包括安居型传统民居11栋15户、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宜居型传统民居6栋18户、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在内的传统建筑(民居)进行整治。同时,还整治了公共区域环境1200平方米,安装路灯25盏,建设村落标识标牌1套;建设污水管网约800米,新建生化池1个30平方米;建设消防水池1个50立方米、消防管网约1200米、微型消防站1处。
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王家乡光华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村民宜居水平明显提升,有效助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