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不符合中国国情,有必要予以叫停

近年来,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量化交易成了市场上的众矢之的。为此,监管部门对量化交易采取了加强监管的方式,尽可能让量化交易走向规范。
比如,今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以便进一步促进程序化交易规范发展,维护证券交易秩序和市场公平。随后,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又制定了《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并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6月19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出席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时再次强调,将充分考虑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这个最大的市情,强化对高频量化交易、场外衍生品等交易工具的监测监管,提升监管针对性和适应性。由此可见,强化对量化交易的监管,成了监管部门对待量化交易的一种鲜明态度。
基于量化交易给市场带来的冲击,监管部门强化对量化交易的监管,这是一个很自然也很正常的选择。不过,这仅仅只是第一步。毕竟仅仅只是强化量化交易监管,并不能解决量化交易带给市场的负面影响。毕竟量化交易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同时也不符合中国股市的“市情”,要彻底消除量化交易给中国股市带来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取消量化交易。而不是不顾中国国情与中国股市的“市情”,将一个不适应于中国股市的量化交易强留在A股市场,这也是有待于监管部门迈出的第二步。
量化交易显然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股市“市情”的。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相对应的是个人投资者众多,个人投资者是中国股市最主要的投资力量。所以中国股市要尽可能地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服务,满足个人投资者投资的需要。但量化交易却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而且在服务机构投资者的同时,还损害了最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利益。因此,量化交易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与中国股市的“市情”,有必要将其逐出中国股市。
图片
不仅如此,量化交易作为一种高频交易,是一种高度的投机炒作行为,这与管理层多年来所倡导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尤其是对于机构投资者,管理层更希望他们成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楷模。机构投资者如果参与量化交易,这又如何能够成为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楷模呢?因此,量化交易也是与管理层对机构投资者的要求不相符的,这同样也是不符合中国股市“市情”的。
而且,量化交易作为一种高频交易的工具,其总体是偏向于做空股市的。尤其是在股市低迷不振的情况下,量化交易对市场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而中国股市目前所处的位置堪称是一个历史的低位。最近十多年来,世界主要股市都在走牛,指数一再创出历史新高,投资者财富倍增。反观中国股市,十几年来股指一直在3000点附近徘徊,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目前的中国股市并不需要做空工具,中国股市需要的是做多的力量。像量化交易这种偏向于做空的工具,并不适用于中国股市,也不符合中国股市的“市情”。
此外,目前的中国股市需要的是提振投资者信心。去年7月24日,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但量化交易作为一种做空市场的工具,不仅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同时也削弱着中国股市的多头力量,动摇着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近年来中国股市一直低迷不振,量化交易是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要提振投资者信心,就必须取消量化交易。就此而论,量化交易同样也是不符合中国股市“市情”的。也正因如此,中国股市没有必要保留一个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中国股市“市情”的交易工具存在,在中国股市,量化交易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