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战烽烟:“香山大亨”的上海滩工作总结

图片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胡波教授(右),与岭南文化探寻者陈英姿,探访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郑观应故居。
图片
郑观应(1842—1921)
  开启探觅之旅
  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②
  郑观应篇
  1881年,人生的十字路口。
  四十岁的郑观应面临一个抉择:跟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买办合同即将到期。洋务企业向他再伸“橄榄枝”。这位上海滩大亨何去何从?
  虽然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早在洋务企业入了股,甚至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分局都有“兼职”,不是总办就是帮办。但现在,要他彻底离职太古,这位外商独资企业的CEO要考虑的问题可就复杂多了:
  官督商办的“国企”——轮船招商局可不好搞。他担心自己的前途。“仕途险恶”,现在的上级领导李鸿章固然对他很赏识,万一北洋大臣中途换了人,那他这个“总经理”该怎么办?眼下招商局赚钱不多,可“瘦田没人耕,耕开了有人争”,万一等他把企业搞好了,却有人想来摘桃子,甚至不管他的功劳苦劳,直接开除,那怎么办?当然,薪水的多少,也是人到中年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打工皇帝”郑观应,很纠结。
 大幕将启
  民族电信业迈出第一步
  2023年12月14日,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
  胡波教授和短视频博主陈英姿探访郑观应的故居。这是120年前,1903年,郑观应出资为父亲郑文瑞修建的。坐南朝北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前后两进,中间天井加盖改为住房。门额上嵌着一块2米多长的石匾,用楷书阴刻着“秀峰家塾”四个字。
  1842年,郑观应就在这里出生。
  他的父亲郑文瑞曾在上海当买办,1853年回乡做了教书先生。6岁的郑观应在家塾开蒙。但1858年,香山应童子试,考秀才未中。父亲安排17岁的郑观应到上海学做生意。起初,在时任新德洋行买办的叔父郑廷江处打杂。又通过姻亲曾寄圃和世交徐润的关系,到宝顺洋行做杂务工。
  学外语,交朋友,管理丝楼,当买办……
  一转眼,郑观应在上海滩打拼了23年。
  1879年,考虑到军事需要,李鸿章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之间架设了电报线路。1880年,中俄伊犁交涉,两国关系紧张,李鸿章再以“用兵之道,神速为贵”为由,获准开办电报总局。
  1880年,津沽电报线架设成功,还通了电音。
  转过年,3月18日,上海电报局成立。
  1881年,40岁的郑观应很忙。
  他负责从洋人那儿买电线、机器;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联络交涉;安装收、发报机;翻译《万国电报通则》《测量浅说》等电报知识……
  作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早就在报纸上撰文呼吁自办电报。北洋大臣李鸿章亲书上奏后,拉开了中国民族电信业的大幕。
 雏形初现
  提出近代化的系统设想
  上海电信博物馆位于延安东路34号。
  2023年11月11日下午2点,“电报沪局”的石质招牌、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莫尔斯电报机、敷设海底电报线的水线测量仪、电传机等设备,记录着电信百年的沧桑巨变和国家命运、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1881年4月,中国自建的第一条公众电报电路——津沪长途电报线(红线)开建。电路途经天津紫竹林、山东临清、济宁、江苏清江浦(今淮阴)、镇江、苏州至上海,全长3075里,耗银17.87万两,连接津沽线(蓝线)。
  5月中旬,南北两头同时开工。郑观应是南路主要负责人。经李鸿章同意,他“兼职”当上了上海电报分局总办。关于自办电报,郑观应早在畅销书《易言》里有过论述。
  他提出中国近代化的系统设想:学习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从生产过程到流通领域尽可能降低消耗,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市场竞争能力;此外,为了与新型经济相适应,政治上必须变封建专制为立宪民主制度。
  其中,论商务、开矿、火车、电报、邮政等一组12篇文章,既强调使用机器发展工矿业,也论述建造铁路,使用火车、轮船、电报、邮政乃至铸币等手段以加速商品流转和流通,加强商战能力。
  2023年11月11日,上海外滩。胡波教授和陈英姿走到外滩9号门口:位于中山东一路、福州路口的外滩9号,是原美资旗昌洋行的花园,后被轮船招商局收购。
只“进”不“止”
  中国轮船应扩而大之
  那时的上海外滩还是条没有硬化的土路。
  租界里时尚的街区——福州路——被外国记者们称为上海的中国式“林荫大道”。中国旅馆除了有中文店招,还有英文名称,比方说“Bowling Alley”“Billiard Rooms”等;很多“橱窗上写着最受欢迎的糖果广告”。
  黄浦江边洋行小楼鳞次栉比。
  往南约五公里,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已渐成气候。
  1872年春天,《申报》在距英华书馆不到150米的小楼里诞生。
  英华学馆由传教士傅兰雅所办。郑观应曾跟广东高要老乡梁纶卿在这里学英语。他不少时论文章曾在《申报》首发。
  这位撰稿人常写文章揭露社会时弊,话题犀利。
  胡波教授说,郑观应“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他很了解澳门。由报刊文章结集而成的《救时揭要》一书中,有11篇是介绍澳门卖猪仔、匪患、鸦片、洋人分治等社会问题的所见所闻。
  书中还有篇文章叫《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
  1872年2月23日,内阁学士宋晋上奏清廷,提出停造轮船之议。
  消息灵通的郑观应写文章回应,表示造轮船只能“进”,不能“止”,不仅不能停造,而且还应扩而大之,只不过应该“改官造为商造而已”。
  1873年1月14日,上海轮船招商公局正式开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新式轮船运输公司。李鸿章任命唐廷枢为总办。郑观应也投了股份。这一年,他还参与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的创办。
添船获利
  长江航运拉开商战新篇
  1874年,33岁的郑观应当上太古轮船公司总办。
  洋行初萌于广州,继兴于上海。“买办”,原是葡萄牙语,指跨国外商独资企业里的中方CEO(职业经理人)。广东香山帮、江苏吴县东山帮和浙江宁波帮等是买办中最有名的群体。1876年前,长江航运竞争激烈。
  胡波教授说,轮船招商局、美商旗昌、英商怡和太古四家公司中,怡和、太古等外商实力雄厚。轮船招商局处于劣势。但先靠漕运保证基本运作,又得到朝廷低息贷款,随后又兼并了旗昌。
  长江航运拉开商战新篇。
  郑观应被聘为太古轮船总理兼管账房、栈房。从开始旧船三艘,到花白银26万两吃掉公正轮船公司长江全部船产,再到长江、南洋开汉口、四川、上海太古昌揽载行,继而开牛庄、汕头、广东、北永泰字号代客办货。
  年轻的郑观应总结了办好轮船公司十条经验,包括用人得当、加速船运周期、降低能耗、多揽客货等。为降低能耗和运输费用,他购买的轮船均为烧煤少、行驶速、装货多的新式轮船。太古轮船公司后来居上,“逐年添船,获利更厚”。
  因经营得力,1877年,36岁的郑观应续订五年合同。
  一转眼,1882年,郑观应跟太古合同又将到期。
  轮船招商局打起了这位经营奇才的主意。
  虽然太古是轮船招商局的主要竞争对手,但郑观应是唐廷枢的姻亲,与徐润是“两代相交近百年”的世交。轮船招商总局招股时,郑观应也投了股份。他跟太古续签合同前,轮船招商局就曾想“挖角”。
  可太古轮船公司待他不薄,待遇很好。
  郑观应是总买办,位高权重。
  英方总经理冷士唯与他是私交甚笃。
调转“船头”
  作别太古而入招商局
  进招商局的困难是明摆着的:
  官督商办企业“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虽然李鸿章很器重他,万一将来招商局有了起色、有了成绩,但北洋大臣不是李鸿章了,新领导听信小人谗言,不问是非,说开除就开除,那怎么办?到时候,不单经济损失,名誉也会受影响。
  郑观应“心若辘轳,殊难臆决”。
  其实他早就参与洋务派的很多项目。
  1876年,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湘绅魏纶到上海集商股,未能成功;1879年冬,彭汝琼揽办织布局,也失败了;龚寿图也没办成。1881年5月中旬,李鸿章让郑观应总办织布局局务。
  郑观应上书李鸿章,建议免除产品的子口税,并给予独家专营权:无论华人、洋人在规定年限内不准设厂另行纺织。并由上海一隅推广至通商各口。光绪皇帝批准后,织布局拿到了新技术纺纱织布“十年专利”。从1882至1891年,中国再没有一家私营机器棉纺织工厂。
  这是我国存案在册的第一件专利。所谓“专利权”混合了对技术的保护和对行业开设工厂的垄断权,即官督商办厂局特权。
  李鸿章亲自出马,招揽郑观应。他上奏朝廷,将郑氏“一门好善”事迹写入广东省志和香山县志。郑观应感激涕零。思前想后,他觉得招商局与各国轮船公司商战,连年亏损,“若不早日维持恐难自立”。如果我国没有轮船往来各通商口岸,更容易被外人欺侮,终于下定决心,到轮船招商局工作。
  1881年11月初,郑观应即将离开太古。
  他作保举荐杨桂轩接替他在太古的职位。
  在荐书中,郑观应表示,如果杨桂轩亏空,保人负责赔偿。
  未曾想,这却为他的人生埋下了另一重伏笔。
定分止争
  签齐价合同稳住市场
  红色外墙的轮船招商局旧址颇为亮眼。
  灰色外滩建筑群中,轮船招商局三层洋楼是唯一留存的新古典主义外廊式建筑。胡波教授和陈英姿站在三楼阳台上看黄浦江上的船来来往往。
  1882年3月,郑观应正式就任招商局帮办。他上书李鸿章,说明招商局利弊十六条,提出管理上职责相符、赏罚分明和降低消耗等建议。在他的运作下,和太古、怡和洋行谈判。
  三家公司签订为期6年的齐价合同。轮船招商局获得规模化经营成效。许多为洋商代理的货轮纷纷投靠,“附商局船者多”,营业额和股价大幅上涨,每股价格由40两涨至160两。胡波教授认为,签订齐价合同是郑观应重要的成就。
  “第一,价格战不要再打了,大家几败俱伤,(签齐价合同)才有盈利可能性。第二,收购旗昌后,轮船招商局轮船数量较多。三家签订齐价合同后,平起平坐,平分秋色。这不仅是一个硬仗,也是一个胜仗。”
  为招商局发展,郑观应赴南洋出差。
  他察看南洋的口岸,揭发招商局轮船船员走私、船停靠码头时间过长等弊端和整顿办法,坚持速办和发展内河小火轮。
  因整顿颇有成效,郑观应接替徐润任轮船招商局总办。
  正当他大展拳脚的时候,金融危机爆发了。
  1881年和1882年,中国贸易逆差分别为2046万和1038万两白银。与此同时,国际银价不断下跌。此外,官督商办企业大量发行股票,抽走大量资本,导致流动性枯竭。1882-1883年冬春间,法军侵犯越南,挑衅中国,不承认清王朝对越南的宗主权。法国兵船开到中国海域。
  当法舰驶抵吴淞,上海人心恐慌。
危机将至
  金融危机与中法战争
  市面银根吃紧,金融危机袭卷上海。
  外商联合起来不买生丝。华商资金链断裂。胡雪岩囤积生丝1.5万包,占用资金125万英镑。他又听信“意大利生丝欠收”传言,高价收购生丝。这时他所依靠的钱庄已困窘不堪,只能向汇丰借款10万两。
  十里洋场泡沫破碎,股票大跌。存款人大规模提款。钱庄低价抛售变现资产。1883年10月,外资和山西票号陆续从各大钱庄撤资。清政府没有央行“救市”。山西票号与外国洋行一同选择撤资自保。上海紧张、过热、脆弱的金融体系加速崩塌。北市两家大钱庄纯泰和泰来倒闭了。
  11月,上海滩房地产大王徐润的公司破产。
  胡雪岩损失150万两白银后,宣布破产。
  12月1日,胡雪岩系的核心——上海阜康钱庄遭挤兑、关门歇业。上海的钱庄从年初的78家到年末只剩下10家,存银只剩38万两。
  金融危机波及轮船招商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每股股价由150两跌至61两,机器织布局股价跌至70两,开平煤矿则由169两跌至60两。织布局外放款项无法收回出现亏损。经元善等受清政府委派来清理局务,发现有挪用公款情况。时任总办龚寿图“攀诬”郑观应。
  夏东元教授在《郑观应年谱长编》一书中写道,织布局股票下跌,票面数与实存金额距离颇远,郑观应负有直接责任。
  郑观应焦头烂额之时,中法战争形势恶化。
  1883年底,法军进攻越南山西、河内。
  滇粤军与黑旗军力拒法军。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1月7日,粤防大臣彭玉麟给清帝上密折,建议“围魏救赵”,推荐郑观应到南洋“合纵抗法”。
贫病交加
  合纵抗法却一无所获
  郑观应辞去了招商局、织布局职务。
  胡波教授说,在郑观应看来,国家利益更重要。到南洋去,他是不二人选,也是最需要他的地方。
  1884年3月10日,郑观应乘船赴粤。
  广东从德国买了25尊克虏伯炮,但被香港扣留。粤督张树声派郑观应出差与港督交涉,总算顺利提运回省。彭玉麟让他接替王之春,总办湘军营务处。军情紧急,郑观应被派到南洋,侦察敌情,联络志士,想里应外合夹攻法军。6月16日,他到西贡,调查法军部署和军力。三天后,他又跑到新加坡,跟暹罗驻新加坡领事、中国轮船招商局新加坡分局总办陈金钟商谈“合纵抗暴”事宜。四天后,他赶赴暹罗,见暹罗摄政王利云王沙。
  他们谋划的“合纵抗暴”事没能成功。
  他跑去西贡,事无可为。
  8月1日,又乘船去新加坡,仍是一无所获。
  10月初,法海军司令孤拔率军袭击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军抗法。法军大败,孤拔战死。
  1885年1月2日,张之洞派刚回到广州的郑观应出差汕头、厦门、福州等地,稽查形势,以便接济援台。可两天后,郑观应抵达香港,却被拘留了。
  他曾保荐杨桂轩接任太古洋行总买办。但杨挪用公款致亏空。太古洋行要保人赔偿,向香港当局提出控告。
  被拘留香港,郑观应贫病交加。
  在他去世前,曾回首这段往事,自称命途坎珂,事多拂逆,上司朋友责于外,父兄妻挚怨于内,进退维谷,申诉无门。郑观应破产了。上海的生意折银赔偿,了结官司,回到澳门“脱累归里,杜门养痀”。
 盛世危言
  百年后的历史回响
  2023年12月13日,澳门风顺堂区龙头左巷10号。
  胡波教授走进了澳门妈阁侧街的郑家大屋。步入大屋,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花园,穿堂进入,经过开阔的院子,便是两座四合院。这是主人起居学习的主房区,入眼便是“通奉第”牌匾。1881年,郑家的澳门新居开工建造,郑观应称之为“郑慎馀堂”。隐居澳门的郑观应开始写《盛世危言》。
  群山环抱中的郑观应,满眼都是云影波光。
  他躺在书房小叶紫檀木的四出头官帽椅上,闭目自省。前半生,经办电报局、织布局、轮船招商局、造纸公司、开平煤矿等多家重量级官督商办企业。尽管他倾注一腔热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遗憾的是,没有哪家企业,能像洋行一样,给予他充分的信任与权限。郑观应感慨: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
  1894年,《盛世危言》成书,被称为“医国之灵柩金匮”。
  书中,郑观应认为应大力发展“商务”和“工业”,实现国强民富。“商务之纲目,首在振兴丝、茶二业,裁减厘税,多设缫丝局,以争印、日之权”,他还指出统一货币、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是发展商业活动的重要保证。
  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表示:“1894年到1895年,一场甲午战争把中国最后一点体面都撕没了。当大家还沉湎盛世,郑观应早就看透了中国的落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弊端。盛世的光芒下有这种自觉意识,很了不起,能表达出来,更了不起。”
  陈平原教授评价说:“今天再看《盛世危言》,这是一部系统性的著作,讨论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一位商人写出这样的国策和论述是非常难的。”
  郑观应在澳门郑家大屋埋头挥毫写作。
  或许某个下午,他曾听见百年后的历史回响。
对话
  胡波:商战的问题更危险,影响更深远
  南都:如何评价以郑观应为代表的香山买办商人群体?
  胡波:唐廷枢、徐润、莫仕扬、郑观应等广东香山买办商人,从伶仃洋走出来,在五口通商后相互扶持、彼此提携。他们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网络和人际关系体系。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工业化进程。如在唐廷枢、徐润等人运作下,轮船招商局击败外资轮船公司,夺回航运控制权,掀起民族资本投资新式工商业的热潮。李鸿章就盛赞轮船招商局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一事为“收回利权大计,于国计商情两有裨助”。此外,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开平矿务局等洋务企业背后,都有香山买办商人的身影。他们虽然曾服务洋行洋商,毕生出入于洋场、商场和官场,但在国运式微、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他们凭借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许多领域开创了先河。  
  南都:如何评价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胡波: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传统观念是重农抑商。“士农工商”里,“商”是最后的阶层,不太受重视。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洋务运动时期,一批维新思想家,如马建忠、王韬、陈炽等人提出,我们中国要重视商业发展,要工商并重。郑观应则是在《盛世危言》这本公开出版的著作里,明确强调商战的观点,比较完整系统地论述“兵战不如商战”的理念,而且得到了朝野的认同。在郑观应看来,兵战是看得到的、摸得着的,大家都能感受得到的。商战的问题更危险,影响更深远。这个方面恰恰是许多人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认识到商业的问题。比如对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商业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东西。  
  南都:如何看待郑观应研究的当代价值?
  胡波:郑观应研究经历了风风雨雨。人们对他的关注时冷时热,对他的评价时高时低。但只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经济史和思想史的学者,都必然会涉及到郑观应。他是近代中国改良主义思想家和中国早期工业化开拓者之一,思想主张、实践活动、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格,在当代依然具有学习价值与实践意义。郑观应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始终与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思想解放的程度相一致。郑观应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观点,在闭塞不开放和积贫积弱的旧社会,难以产生广泛共鸣。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国上下团结奋进的今天,郑观应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及精神品德,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同,郑观应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岭南近代文化名人
  郑观应(1842—1921)
  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村人。近代中国改良主义思想家、中国近代工商实业家。曾任上海宝顺洋行买办、太古轮船公司总理、轮船招商局总办。著书《盛世危言》,提出“商战为主,兵战为末”思想。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郑观应
  《郑观应年谱长编》夏东元
  《郑观应研究的当代价值:纪念郑观应诞辰17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吴晓波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李德林
  《剑桥中国史》崔瑞德、费正清,杨品泉译
  《招商局历史与创新发展》陈争平、朱荫贵、胡政
  《隐匿的烽烟:郑观应商战风云录》安之忠、林锋
  《李鸿章》张鸿福
  《大清皇商盛宣怀:一个超越胡雪岩的红顶商人》汪衍振
  《香山魂》欧阳小华
  《专利法的公共政策研究》康添雄
  1894,中日甲午开战。郑观应写了《条陈中日战事》,反对向日本乞和。甲午战争结束后,郑观应坚决反对《马关条约》。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郑观应将《盛世危言》五卷本增订为十四卷本,同年秋冬间刊行。
  而听闻台湾被割让的噩耗,丘逢甲悲愤交加刺血上书,请求废约再战。“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他率全台绅民反对割台,宣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本周五,请收看《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文化名人》第3篇:《梅州人丘逢甲的1894-1896——“硬颈”客家人的抗战血泪史》
岭南文化探寻者
胡波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历史学博士,中国近现代史教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科系主任、中山市文联主席,著有《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郑观应与他的时代》等书。
陈英姿 95后财经类短视频博主,2020年8月至今,短视频账号“丸子妹”获全网超4亿短视频播放量,拥有超500万粉丝。
  《探宝觅踪2——寻访岭南近代文化名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薇 魏雄锋 陈艺丹 张驰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