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带着月球土特产回来啦!

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全体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向着航天强国目标勇毅前行,为探索宇宙奥秘、增进人类福祉再立新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嫦娥六号任务返回器着陆回收情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现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电。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首次获取月背的月球样品,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 据新华社
嫦娥六号带回月球“土特产”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回来了!
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5日13时41分许,嫦娥六号经历了回家路上惊心动魄的时刻——返回器在距地面高度约120公里处,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约11.2千米/秒)高速在大约大西洋上空第一次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
当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器在大约印度洋上空向上跳出大气层,到达最高点后开始滑行下降。之后,返回器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
在降至距地面约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打开降落伞,完成最后减速并保持姿态稳定,随后准确在预定区域平稳着陆。
从5月3日成功发射到6月2日精准着陆在月球背面“挖宝”,再到6月25日顺利着陆“回家”,嫦娥六号每一个“动作”环环相扣、顺利进行,这场长达53天的太空探索终获成功!
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按计划,回收后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完成必要的地面处理工作后,将空运至北京开舱,取出样品容器及搭载物。国家航天局将择机举行交接仪式,正式向地面应用系统移交月球样品,后续开展样品储存、分析和研究相关工作。
“成功返回是嫦娥六号旅行的终点,也是我们开展相关研究的起点。”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说,未来还将按计划开展国际合作,进行联合研究,相关成果也将择机发布。
嫦娥六号太空之旅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探月工程2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取回的月壤中发现新矿物“嫦娥石”,到今天嫦娥六号月背“挖宝”返回……
让我们一起期待,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珍宝中取得更多科学成果。 据新华社
持续53天的“追月大片”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
5月3日17时27分,海南文昌。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探测器向月球飞驰而去。探测器稳稳落月的“轻盈”身姿,于月背竖起的五星红旗,“挖土”后在月面留下的“中”字……这场持续53天的“追月大片”,一幕幕场景令人记忆犹新。
实现月背“精彩一落”
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稳稳落在月背表面。
完成落月只有一次机会。主减速、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15分钟内,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蕴含通信、选址、轨道设计、发动机协同、视觉避障等科研智慧和经验。
“挖宝”主打“快稳准”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采样,将珍贵的月背样品封装存放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完成“打包装箱”。
经受住月背温差大和月壤石块含量高等考验,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快速智能采样技术将月面采样工作效率提高30%左右。
月背起飞“三步走”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背点火起飞,先后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
月背起飞相比月面起飞,工程实施难度更大,在鹊桥二号中继星辅助下,嫦娥六号上升器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
月背珍宝搭上“回家专车”
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上升器和轨道器同时在轨高速运动,轨道器必须抓住时机,捕获并紧紧抱住上升器,完成对接。应用抱爪式对接结构,仅用21秒完成“抓牢”“抱紧”动作,从而实现月背珍宝的“精准交接”。
逐梦深空脚步不停
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携带月球背面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历时53天、38万公里的太空往返之旅,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技术验证;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国深空探索的脚步迈向更远,愈发坚实。 据新华社
嫦娥六号陕西力量“蟾宫取土”步步精心
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为嫦娥六号全程护航
在嫦娥六号探测器步步精心完成任务的背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测控天线、数传子系统,以及为鹊桥二号中继星研制的中继通信分系统、天线分系统、测控分系统全程护航,确保嫦娥六号探测器稳稳安心完成任务。
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外,嫦娥六号探测器如何精准接收地面指令,顺利完成每一次动作,需要依靠西安分院研制的测控天线。
在嫦娥六号的地月转移、变轨环月的绕月阶段,动力下降、上升器的月面工作阶段以及交会对接阶段几乎所有的工作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测控天线与地球进行测控信息的传输。
着陆月背如果没有着陆距离和速度信息的支持,嫦娥六号着陆器将无法实现软着陆。西安分院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就像是在着陆器上安装了一部“泊车雷达”,帮助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实现月背软着陆。
嫦娥六号着陆器着陆月球背面拍摄的系列影像图片,就是用西安分院为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的数传子系统传回地面。
6月6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西安分院为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是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之间进行交会对接的关键设备,在月球轨道上成功实现了太空“穿针引线”。
从发射到进入轨道,从落月到挖土,从上升到交会对接,从月壤转移到返回地球,嫦娥六号探测器探月过程中的每一个任务都充满了挑战。五院西安分院为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的系统产品,以及为鹊桥二号中继星研制的有效载荷全程呵护着嫦娥六号月球探测的每一步。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107台发动机一路相伴
每一个动作完成都有航天六院液体动力的推举
从海南的一声轰鸣中,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上30台发动机咆哮着冲破天际,将嫦娥六号送上了奔月的征程,到77台发动机长途跋涉接力助推嫦娥六号抵达“月宫”,再到历经重重考验携带“土特产”成功返回地面,每一个动作完成,都有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体动力的推举。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3000N发动机成功将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
6月6日14时48分,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首次月球逆行轨道交会对接。在这场“太空接力”中,离不开六院研制的轨道器推进子系统为对接过程提供的稳定精确推力,正是有了这支“动力小分队”的助力,这次“太空牵手”才不会“擦肩而过”。38台姿控发动机一路精准护航,为探测器提供俯仰、偏航、滚动的姿态控制力矩。当月地转移轨道窗口到来时,轨道器150N发动机点火加速飞向地球,为人类首次带回月背“土特产”。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马虎振 通讯员 成楠
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研究成果发表70余项
85.48克月壤揭开月球奥秘
嫦娥六号回到地球,大家对它采集的月壤样品充满期待。而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3年多来研究情况怎么样?
截至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31个研究团队发放7批次共85.48克科研样品,70余项多个领域研究成果在中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通过研究月壤,许多月球奥秘正在揭开。
测定月壤样品形成年份将月球火山活动结束时间推迟8亿年
专家介绍,嫦娥五号月壤样品采自月球的玄武岩单元,这些玄武岩是月幔形成的岩浆溢流到月表固化而成的岩石,它们记录着月球演化的密码。
“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单元之一,此前研究推测这一区域的年龄为10亿至30亿年,但这种推测方法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贺怀宇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超高分辨定年技术,我国研究团队测定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将月球火山活动的结束时间推迟了约8亿年,并为撞击坑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大幅提高了内太阳系星球表面撞击坑定年的准确度。
研究月表水成因太阳风为月球带来可利用的水
中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最新研究显示,月表中纬度区域太阳风在月壤颗粒表层中注入的水比以往认为的更多,而月球高纬度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
研究人员通过氢与氘的比值分析证明,嫦娥五号月壤颗粒的最表层的水都是由太阳风高速注入月球表面的。科研人员分析发现,从太阳发射出的氢离子平均速度达到每秒450公里,它们就像子弹一样打入月壤颗粒的表层。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矿物表层中存在大量的太阳风成因水,根据估算,太阳风质子注入为嫦娥五号月壤贡献的水含量至少为179ppm(浓度单位),相当于每吨月壤中至少含有170克的水。
研究月壤氦-3提取为开发月球能源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作为潜在的核聚变燃料,氦-3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能源。
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军杰介绍,氦-3在地球上储量极低,而月球上储量却极为丰富。
针对月球氦-3资源开采方法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等联合团队发现,月壤中钛铁矿颗粒表面都存在一层非晶玻璃。鉴于氦在钛铁矿中的高溶解度,研究人员认为氦原子首先由太阳风注入钛铁矿晶格中,之后在晶格的沟道扩散效应下,氦会逐渐释放出来。
基于这一发现,为今后在月球原位开采氦-3资源提供新的可能性。
发现“嫦娥石”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
从嫦娥五号月壤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研人员还“挖”到了“嫦娥石”。“嫦娥石”是一种磷酸盐矿物,呈柱状晶体,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
“嫦娥石”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月壤中发现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
近日,吉林大学邹猛教授、张伟教授、李秀娟正高级工程师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任文才等人,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与分析,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这一突破性发现为国际首次。 综合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