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涌渤海湾

全文2015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3年,山东新增海上风电发电装机211万千瓦,累计建成472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三位。

02全省已初步形成东营经济开发区、烟台蓬莱风电母港等四大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03为加快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东营广利港区通用码头和河口区中心渔港码头投入使用,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04此外,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产业集群初步成形。

05山东省政府发布《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加快东营海上风电装备等园区建设。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东营立足海上风电资源优势,高标准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风涌渤海湾
2023年,山东新增海上风电发电装机211万千瓦,累计建成472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已初步形成东营经济开发区、烟台蓬莱风电母港等四大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作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东营的风电产业发展近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东营,探寻当地追“风”逐“绿”的高质量发展足迹。
绿色能源加速聚集
从渤海湾畔的广利港区通用码头远眺,一个个白色“大风扇”逐着海风匀速旋转,为齐鲁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些风电装备,仅仅是山东渤中海上风电基地的一隅。”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一级主办李凯征介绍,渤中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规模95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后每年发电313亿度,接近东营市2021年全社会的总用电量。东营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并网后,全年发电量相当于东营市最大火力发电厂的6倍,每年可节约标煤近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0万吨。
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海岸线绵长、海域面积广阔等资源优势,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突破200万千瓦,全省海上风电装机总规模今年底有望突破600万千瓦。
在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上,几个偌大的红色门机和履带吊高耸矗立,与不远处堆场上一排排的巨型白色风电机组叶片、塔筒等交相辉映。据了解,该通用码头岸线长约337米,后方配套堆场面积约15.7万平方米,正式投入运营后,码头年吞吐量可以达到65万吨,满足150套风电机组装备装船出海。同样,在距离广利港80公里的河口新能源产业园,河口区中心渔港码头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目前码头主体结构3个泊位均已达到成形条件,建成后将打通河口区海上出运通道。
据了解,今年山东还将建成渤中G一期、半岛南U1二期、半岛北BW等海上风电重点项目,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150万千瓦。广利港区通用码头、河口区中心渔港码头的投入使用,将有效降低风电机组运输成本、保障交付时间,为加快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海上风场建设提速
“十四五”期间,山东在省内规划了总装机规模3500万千瓦的三个海上风电基地,作为渤中海上风电基地重要组成部分,东营近年来风电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日前,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车间里一片忙碌,大型数控机床正在运转,工人忙着检测风力发电机零部件。“这是客户定制的风电主轴,重达20吨,目前我们最大的加工能力已达100吨。”公司副总经理蔺立元介绍,公司掌握风电核心部件铸造、加工、涂装等核心技术,可实现数控加工、全自动智能化涂装等,技术水平处行业领先地位。
作为山东省重点项目,由金雷科技股份公司投资建设的海上风电核心部件数字化制造项目,总投资60亿元,主要生产5-30MW风电核心部件,是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
金雷新能源重装、中船海装、上海电气……短短数年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批国内海上风电企业落户东营,涵盖了风电主机、叶片、桩基及塔筒、主轴、轮毂等全产业链条。
在河口区新能源产业园,由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海上风电主机总装基地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将于近期建成投产。该项目主要建设风电主机、叶片、运维、电控装备、新型储能装备及新能源人才培育等产业链,规划产能150万千瓦/年,达产后将生产8.5-13.6MW海上风电整机、230-252米叶轮直径海上风电大叶片及配套的电控等设备,进一步助力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全要素服务风电全产业链
2022年4月,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开工,同年12月首个项目投产。截至2023年,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全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初步成形。
东营天能重工有限公司的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历时仅一年。“落户东营,是被这里良好的产业生态所打动。”公司项目负责人段春江说。
风电装备部件不适合长距离运输,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选址在港口腹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及运输成本。为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进专班,为每个项目成立专门推进小组,提供“专属定制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加快新能源产业集群化、链条化、智能化发展,河口区推动产业平台、配套、运营“三位一体”,在全省率先打造“海上零碳产业示范区”,投资20.1亿元启动新能源产业园,主要建设风光储制造基地、科创研发中心及风电装备专用码头等配套设施。此外,河口区还积极推动风电电机整机组装、风电塔筒、叶片、海上风电管桩、海上光伏设备等新能源重型设备制造产业发展。
东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高瑞国介绍,在保障项目快速落地上,东营市搭建审批“绿色通道”,实施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模式,推动风电重大项目审批跑出“加速度”,还创新“以投促引”模式,投资38.2亿元实施广利港码头新建、扩建及园区水电道路等基础配套工程,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日前,山东省政府发布《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加快东营海上风电装备等园区建设。风涌渤海湾,绿电海上来。东营海上风电,前景无限,未来可期。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