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澎湃踏歌行 河曲县真抓实干做好民歌 二人台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3月29日,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刮过一阵“中国风”。首次赴国外演出的邬光和王佳在登台前做了最后一次调整,随后高亢嘹亮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五哥放羊》《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响彻整个演出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邬光和王佳来自晋陕蒙三省交界的小城——山西河曲县城。河曲,向来被誉为“民歌海洋”“二人台的故乡”。明代旧志就以“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描述了当时民歌普及的盛况。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双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河澎湃,亘古不息;长歌悠远,历久弥新。近年来,河曲县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传承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让民歌、二人台艺术在时代发展中闪耀出熠熠光彩。
建章立制 夯实文化根基
歌自黄河来,曲因黄土生。民歌、二人台作为河曲县土生土长的草根艺术,在社会的变迁中,不仅实现了由民间传唱向舞台表演的嬗变,也使河曲县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曲县如何做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一道待解的命题。
图片
中国民歌山西邀请赛在河曲县成功举办,河曲二人台展演赏心悦目(张存良 摄)
“运用数字化手段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尝试还不够多,亟待加强对中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培育、宣传方式和手段不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效应有待提升……”今年全市两会期间,河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丁国妍就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在发言中开诚布公,直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困境。
思考的深度决定了工作的力度。今年年初,河曲县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支持河曲民歌二人台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在这份新修订的4000余字的实施意见的背后,河曲县组织专班多次认真调研,开展专题协商,数易其稿,列出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对构建工作运行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提质扩面机制以及交流合作机制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夯实了河曲民歌、二人台传承发展的“四梁八柱”。
将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列为“一号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足见河曲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站位和决心。
实施意见的出台让河曲民歌、二人台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有章可循的同时,也让从业者们更有底气。“‘一号文件’让民歌、二人台的从业人员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提升了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更好传承、保护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王掌良深有感触。
聚焦传承 守护文化根脉
“民歌、二人台是我们河曲人一代代传下来的文化精髓,传承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认同,点滴的呈现都源于‘守艺人’的热爱。”这些年,每一次培训活动中,任俊文总会提及河曲民歌、二人台的发展历史和传承意义。
图片
河曲民歌二人台在忻州大剧院演出(张存良 摄)
任俊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河曲县推动成立了任俊文民歌二人台创作研究工作室,希望发挥名师优势,为人才提供开展学术研究、作品创作展示、人才培养的平台。这些年,任俊文民歌二人台创作研究工作室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现实题材的二人台小戏,也带动了艺术人才的培养。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设立传承人工作室”也是此次河曲县“一号文件”中构建政策支持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一号文件”的修订过程中,作为“传承人工作室”负责人的任俊文积极建言献策。在他看来,“一号文件”的修订发布将进一步推动河曲民歌、二人台队伍建设,让从业人员队伍更加稳定、精神状态更加振奋,演艺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更好推动民歌、二人台走出河曲、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除凸显传承人效应之外,河曲还在不断扩容人才库。分别建立由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家及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的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家库和河曲民歌、二人台数据库,在夯实“人才”家底的同时抢占民歌、二人台“智”高点。
建立后备人才培训机制,河曲民歌、二人台进学校进课堂也被写进了“一号文件”。
今年61岁的杜全居就是走进学校传授民歌艺术的“播种人”。这位14岁学艺、16岁就登台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每次走进学校,满眼都是曾经的自己。声乐、技巧、唱腔、表演,在课堂上,他倾囊相授。近十年来,杜全居教授的孩子多达上千人,其中不少人也走上了专业表演的道路,成为新时代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传承者。
激活市场 释放文化活力
1月10日,“文化保利·润泽乡村”新春公益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河曲民歌赢得阵阵掌声,名动京师;
2月27日,“唱响黄河再望西口”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场优秀节目展演在忻州大剧院盛大举行,18个经典曲目震撼上演,扣人心弦;
3月28日至4月6日,忻州文化旅游推介活动亮相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新加坡等地,河曲民歌二人台精彩呈现、惊艳四座;
图片
河曲二人台在马来西亚演出(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供图)
三个月三场演出,从地方到首都,再到走出国门,河曲民歌、二人台大放异彩。参与了所有演出的邬光直呼,“2024年的春天属于河曲民歌、二人台”。
演出市场迎来了春天,背后则是河曲在民歌、二人台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努力耕耘。
为了将民歌、二人台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河曲县在构建相关政策机制的同时拿出真金白银,设立河曲民歌、二人台发展专项基金及保护和发展津贴,并积极搭建文化品牌交流平台,激活演出市场,提升文化影响力。这些年邬光就从各大赛事和舞台表演中收获多项荣誉,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今年河曲县“一号文件”发布后,邬光享受的发展津贴由之前的3600元提高到了6500元。“‘一号文件’的发布,事关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传承和发展,既可激发演员们的创作热情,也将进一步培育壮大民歌、二人台的演出市场。”邬光深有体会。
立足乡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河曲民歌、二人台的舞台也在不断延伸。近些年,河曲先后组织承办2023年中国民歌山西邀请赛,“保利河曲情·一起向未来”公益行,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活动暨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传承人研修培训班——结业说唱音乐会,“唱响黄河再望西口”河曲民歌、二人台专场节目展演,第四届“海红花”奖民歌、二人台大赛等一系列大型赛事。《打金钱》《挂红灯》《压糕面》《种菜》等优秀节目多次亮相中央电视台,尽显非遗艺术魅力。多个节目在国家、省、市评选中获奖,其中民歌《打蓝靛》获评中国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奖,是该届“山花奖”省内唯一获奖作品。河曲民歌、二人台演出更是不仅唱响北京中山音乐堂、“2023中国原生态民歌节”等国家级演出舞台,而且先后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联酋、希腊等国家大放异彩。今年,河曲县还力邀著名导演朗昆打造大型非遗题材音乐剧《大河长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作品,将在10月份上演。
因歌而名,因曲而兴。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再次命名河曲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曲三获殊荣。今年河曲正向着再次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创建省级文化生态区发起冲击。
发端于民间、流行于乡土、盛行于舞台。隔着数百年的时光,在2024年“一号文件”的推动下,河曲民歌、二人台将不仅再现“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盛况,还将承载着时代的荣耀,且歌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