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快递员、小店老板、家庭主妇……他们也是冲在抗洪一线的蓝天救援队员

从6月20日至6月25日,歙县的雨已经下了6天。6天里,一抹抹象征希望的蓝色在风里雨里穿梭,他们就是来自安徽各地的蓝天救援队。作为本地救援队之一,黄山蓝天救援队接到的求助最多。他们中有快递员、家庭主妇、小店老板,平时过着各自的生活,但在灾难面前,他们迅速穿上蓝色队服,跨过倒塌的树木,蹚过湍急的水流,将被困的人们转移至安全地带的同时,又把宝贵的生存物资送进急需的村庄。
6月25日下午,现代快报记者跟随一支由副队长陈伟玲带领,吴旋、朱海波、徐卫萍、吴蔼骏四名成员组成的救援队,将爱心企业捐赠的方便面、面包、饮用水等200余件生活物资,送至受灾严重的歙县小溪村。
是快递员,也是救援队最好的驾驶员
吴蔼骏是一名快递员,在黄山蓝天救援队担任技术保障组组长,在出救援任务时,经常负责开车。
图片
 吴蔼骏和他泡水的面包车
救援队的公用车,是用一辆手动挡面包车改装的,哪怕是在多处塌方的乡间小路上,吴蔼骏也能驾驶着它,以最快速度驶向需要救援的村子,不拖延一分一秒。
最近,吴蔼骏刚买了辆新的面包车,虽然被队友调侃“恭喜吴总喜提新车”,他却一点高兴不起来。据技术保障组副组长吴旋介绍,在救援“6•20”那场山洪中受灾的村庄时,因为救援队的公用车正在进行其他救援任务,吴蔼骏便开着自家的面包车赶来支援,运送皮筏艇和救援工具。但在离等待救援的村庄还剩几里路时,车子被一处深深的积水挡住。吴蔼骏本打算一鼓作气冲过去,但没想到发动机还是进了水,车子只能停在了及膝深的积水之中。
图片
 吴蔼骏和他泡水的面包车
“车子被水泡得趴窝了,他就下了车,把皮筏艇拖下车,然后站在水里,把皮筏艇推向村口。”吴旋回忆,“把皮筏艇推到村口后,他又回头走向他的车,去拿其他救援工具。”
6月25日,在下着瓢泼大雨的道路上,吴蔼骏专心地开着车,避开一处处被土石覆盖的道路,引领着装满救援物资的车辆赶赴小溪村。
是小店老板娘,也是坚守抗洪一线6天的勇士
“六天了,她把店里生意停了,一天都没休息过,一直在抗洪一线救人、送物资。”吴旋向记者介绍起了黄山蓝天救援队志愿者徐卫萍,随后又笑着指向她说:“六天连一次澡都没洗过。”个子娇小,面庞尚有些稚嫩的徐卫萍,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解释:“不需要洗澡,因为每天都泡在水里。”
图片
 徐卫萍(右)和需要转移的居民
据徐卫萍介绍,6月20日那场令所有人猝不及防的洪水来袭后,她就奔向了转移受灾居民、开辟道路、运输物资的一线。“22号又来了一场雨,被冲倒的树、滑坡的土又把刚开辟的路给堵住了。”徐卫萍说:“那天晚上,我们只能徒步扛着一箱箱水,把物资送进村里,身上被雨水淋湿了一遍又一遍。”作为一名女性,哪怕身上衣物湿透十分难受,徐卫萍也得等回到几十公里外救援队的更衣室,才方便换上干爽的衣服。也是在那天晚上,徐卫萍发起了烧,她却依旧没有休息,继续参加救援行动。
图片
 徐卫萍帮助转移受困居民
救援队的车子很快到了小溪村,徐卫萍下了车。刚准备帮忙把一箱箱物资搬到村委会的大堂里,队员们又听村委会工作人员说,在两公里外的山上,还有一名腿脚不好的老人需要转移。
徐卫萍又一次冲在了前面,跟着带路的村民,跨过溪流、翻过倒塌的树木土石,冲向求助的村民所居住的房子。她刚换上的干爽衣服、鞋子,又被大雨溪水打湿了。
是家庭主妇,也是并不万能却深受信赖的副队长
本次带队的陈伟玲,是黄山蓝天救援队副队长,也是5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被队员们称作“玲姐”“玲妈”。她拉高嗓门,向队员们传达指令的声音,就像是在前往小溪村的路上,在电话里叮嘱正在上高中的儿子按时吃饭时的声音。
图片
 陈伟玲(中)
在队员们赶赴两公里外的求助村民家之前,她有条不紊地嘱咐他们换上救援所需的装备。“我们这次只是来送物资的,没有带担架。我们把绳子带上,到了之后再做一副简易担架。”
穿上装备,带上绳子,5人便上了山。湍急的水流,顺着仅三十厘米左右宽的土路,不断地冲刷而下,路上到处都是被山洪冲下来的岩石。两公里的山路上,有4处塌方,其中一处尤为严重,十几棵松树混杂着泥土,堵塞了整条道路。队员们只能弯腰扶着树身,艰难通过。尖锐的松针,哪怕只是支撑身体时短暂接触一下,都可能扎破手掌。更不用说树木之间已被雨水泡透的泥土,一脚踩上去,人很容易滑倒继而摔下山坡。
图片
图片
 黄山蓝天救援队转移受困居民
“看这个路况,我们等下很难把人抬下来。就算是背,也很容易摔倒,那样的话可能还更危险。”陈伟玲带着队员们爬上山顶,确认了村民的身体状况良好,目前其居住的房屋安全后,向村委会打去电话,讲述了目前的情况。沟通过后,村委会同意等道路疏通后再进行转移。
“没办法,我们救援队也不是万能的。”陈伟玲无奈地向记者说:“毕竟我们也只是一群普通人。”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