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救助打捞设备又“上新”了 !交通运输部答央广网记者

央广网北京6月26日消息(记者王晶)“因为海上救助风险很大,提高现代技术对救助对象和施救人员都是极大的安全保障。所以通过构建无人搜救体系,实现更快捷、更高效、更便捷处置海上应急事件和安全事故,提高水上搜救效率。为此,救捞系统正在大力推进无人机、无人潜航器等新型海上搜救装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2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央广网记者提问时说道。
图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徐想 摄)
图片
央广网记者提问
央广网:我了解到,中国海上救助打捞事业起步于1951年,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救捞系统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救助装备更新方面有哪些新的探索?
6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当央广网记者问及救捞系统救助装备更新方面的问题时,付绪银称,我们推进了新装备的使用。今年1月份,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海救103”轮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海上专业救助力量主尺度最大、综合救助能力最强、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一代救助旗舰,功率达到了22000千瓦,在抵抗大风浪、台风季节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主尺度船长度达到了137米,这艘船配备了无人艇、救助艇等专业救助设备,可搭载获救人员200人,能够胜任深远海人命救助需求。
他表示,近年来,我们也陆陆续续增加了一些高精尖装备。“就在今天,救捞系统新配备的AW189救助直升机正式投入救助值班待命,这型直升机最大航程可超过1000公里,最多可载客19人,搜救飞行半径可达到200海里,能够更加有力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专业的救助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相结合,构建起了海上安全防护和应急救助的立体搜救力量,我们在往这个目标迈进,我们也有信心能够把海上救援力量建得更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图片
2024年1月30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南海救103”轮列编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正式投入使用。
付绪银同时介绍了起步于1951年的中国海上救助打捞事业的发展情况。
付绪银说,随着我们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整个救捞队伍、海上搜寻救援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包括我们国家的一些专业救助力量。救捞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198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成立了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之后建立了由当时的交通部牵头的国家海上搜救、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两个部际联席会议,一共是24个成员单位,由来自各个方面的中央部委、相关部门组成,涵盖了我们海上应急、搜寻、救助各个方面的力量。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黑龙江省都有海上和水上的搜救中心,承担日常的一些搜救组织工作,这是海上救助体制机制的基本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份,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561次,救助遇险船舶391艘、遇险人员3480人,搜救成功率达到了96%。
图片
广州:2022年国家海上搜救综合演练在珠江口水域举办
“交通运输部的救助打捞局,部署在烟台、上海、广州三个区域的专业救助打捞机构,是我们海上救助的专业力量。今年1—5月份,我们这个专业机构共执行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347起,成功救助了遇险人员435名,成功救助的遇险船舶19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大概是27.49亿元。”付绪银说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救助打捞局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我们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10个飞行基地和83个海上救助值班待命点,217艘救助打捞船舶、24架救助直升机、19支应急救助队伍动态待命值班。
针对各海区的特点,付绪银表示,对救捞装备和人员进行动态调整优化,比如台风季节,对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影响大,我们就在那集中力量;冬季北方寒潮、大风比较多,我们就随时调整部署救助力量,最大限度发挥海、陆、空联动效应,全天候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中国救捞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立体救捞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