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品经理的思维理解刘亦菲

全文3664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刘亦菲在剧集行业的形象已成为可供拆解的“明星产品”,从男频到女频的角色变化反映了市场趋势。

02由于回归剧圈的第一部作品《南烟斋笔录》至今未能播出,我们将《梦华录》视为她的回归首作。

03然而,刘亦菲在剧集市场的成功之处在于选择了有新意的剧本,不论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

04与此同时,刘亦菲在明星包装维度上所走的颜值路线与其他同龄女星有明显差别,更注重内在气质的展现。

05总体来说,刘亦菲的成功为面临转型的女演员提供了启示与参考,需要洞察观众对角色需求的变化。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美神降临”“看脸就能看下去”,来自观众的此类评价在《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热播时已经出现,直到《玫瑰的故事》达到了高潮。开播时不少观众甚至在说,“如果不是刘亦菲,黄亦玫这个角色很难成立”。
刘亦菲的“美”似乎是一个已经存在了二十多年的“事实”,各路明星、导演、粉丝对她美貌的痴迷与赞许不胜枚举。只不过,明星的美经由银幕角色的浸润,更有一番魅力。刘亦菲银幕角色的变化,也让有关她“美”的讨论,经历了一场流变——从男频到女频。
图片
王语嫣、赵灵儿、小龙女这些清纯灵动的角色来自刘亦菲演艺事业的初期,彼时刘亦菲被打上的标签也更多是“直男女神”,两届虎扑女神大赛冠军是有力证明。而如今重回剧圈之后的《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玫瑰的故事》,则让她摇身一变成了“女性之光”。
图片
刘亦菲在“虎扑女神大赛”第四届和第七届中夺冠(图源:微博)
“男频”“女频”本来是网文行业的分类方式,剧集男女观众都有,如此归类也许不太严谨。但不论从刘亦菲塑造的角色个性,还是舆论场中对这些角色的讨论、倾向都可以明显看出,喜欢她的人群有明显的前后差异。
这种差异其实也暗合了市场的变化趋势——女性观众在剧集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希望剧集中看到更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图片
趋势谁都看得见,可不是谁都能选对出圈的角色。刚入行时凭借灵气还能老天爷赏饭,但来到需要转型的阶段,选择比“天意”更加重要。尤其有众多同批演员的不同选择作为对比,从目前的市场反馈与观众评价来看,刘亦菲的选择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如果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来理解明星产业,刘亦菲在剧集行业的形象,已经是可供拆解的“明星产品”。
“下凡”
出名要趁早,刘亦菲贯彻得很好。
出演《金粉世家》的时候,刘亦菲只有15岁。哪怕塑造了王语嫣、赵灵儿、小龙女三大经典形象后,她也才18岁。如果把明星事业比作一场攀登,她一开场就坐缆车到了半山腰。
图片
王语嫣、赵灵儿、小龙女剧照(从左向右)(图源:豆瓣)
这几部作品的行业地位无需赘述,加之都是武侠小说IP或游戏IP改编,在男性观众群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电视剧领域已然登顶,按当年明星产业的思维,刘亦菲接下来的路得一边进军音乐圈,多栖发展;一边进军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更是被视作当时华人明星的最高荣耀。
刘亦菲也的确是这么走的。电视剧积累的名气和资源,让她的起点还是很高,首张专辑的主打歌《心悸》就获得了中国原创音乐流行榜内地金曲奖;首部出演的电影就是搭档成龙、李连杰的好莱坞大片《功夫之王》。
图片
《功夫之王》剧照(图源:豆瓣)
但好像起点就是终点,刘亦菲始终没能更进一步。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口碑好的几乎没有,票房表现也马马虎虎。豆瓣超过7分的电影作品只有一部和陈柏霖主演的《五月之恋》,其余绝大部分都在6分以下。贡献的经典角色和名场面,也是类似于“苏韵锦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
图片
在成功出演《花木兰》之后,刘亦菲在电影行业能争取到的资源基本已经到顶,刚好《花木兰》的播出时间又赶上2020年北美院转网大潮,电影行业正走下坡路,过去“电影比电视剧高级”的固有观念也在被行业祛魅。
回归剧集市场,正当其时。
图片
电影《花木兰》剧照(图源:豆瓣)
表面上看,电影演员回归剧集市场叫“下凡”,实际上,“下凡”也有不少人崴脚。
倪妮出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天盛长歌》,收视率跌破湖南卫视大盘底线;周迅虽然2014年出演了《红高粱》,但2018年的《如懿传》之后才算正式回归剧圈,即便不谈如今的口碑崩盘,在当年如此豪华的组盘下播出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更加典型的是章子怡,2018年杀青的剧集《上阳赋》在2021年初播出。国际影星“下凡”本来噱头不小,但却深陷“中年演员演少女”的质疑,剧集本身也质量平平,没能挽回口碑。
相比之下,刘亦菲是成功的,也是幸运的。
女频代言人
由于回归剧圈的第一部作品《南烟斋笔录》至今未能播出,我们只能把《梦华录》视为她的回归首作。
在这部首作中,她贯彻了既往的古装美女形象。就连主人公的名字赵盼儿,都与赵灵儿有七分相似,给营销动作提供了支点。但已成红海的古偶想要出圈并不容易。除了长得好看,《梦华录》前期出圈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剧中大量“girls help girls”的情节,尤其是当这一类情节出现在古装剧里,更是少见。
图片
《去有风的地方》则是踩中了当下观众想在剧集中寻求放松、得到治愈的需求,打响“返乡剧”大潮第一枪。
在它之前,虽然综艺市场里有《向往的生活》掀起“慢综艺”热潮,但剧集市场还没有成功出圈的“慢剧集”。恰恰是这一部看似略显寡淡,但凭借“风光+颜值+治愈系+小红书用户精准投喂”的剧集,跑成了类型代表作。彼时还恰逢外出旅游刚刚放开,迎面撞上人们的出游需求,直接带动了云南大理的文旅产业。
图片
《去有风的地方》带动云南旅游出圈(图源:小红书)
再到《玫瑰的故事》,黄亦玫表面上“万草丛中过”,像是满足女性观众幻想的古早偶像剧叙事,但最后“片叶不沾身”,谁也没有“资格”成为黄亦玫的唯一,她在历经感情上的磨难与曲折后最终选择了独善其身。
图片
《玫瑰的故事》人物关系(图源:小红书)
总结来看,三部作品虽然题材、类型各不相同,但都在试图塑造一个独立清醒的女主角。爱情固然还是其中的重头戏,但在历经成长之后,不论人物结局是否幸福,最终落点基本都是爱自己,更重要。
这相当符合当代女性观众的主流审美,但却和男性观众对“王语嫣”的需求没能匹配,“男频”和“女频”的差异就此产生。
在《玫瑰的故事》的舆论场中最为明显,小红书上,不少用户在表达对剧情的喜欢,“大结局封神”“玫瑰生完孩子说的话太真实了”“这一段现实意义好强”的笔记随处可见;到了B站上,映入眼帘的是“极品绿茶”“除了约炮写不出别的剧情”“成长在床上”等关键词,而这些大部分都来自男UP主发布的剧评;再看虎扑,剧集评分5.1,最高赞的帖子说“情节太假了”,因为对男性角色“恶意丑化”,《玫瑰的故事》原著作者亦舒也得到了虎扑网友们“作者是典型的yy女”这样的评价。
图片
《玫瑰的故事》小红书(左)B站(右)剧评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看,当今剧集市场的主要受众依然以女性为主,寻找到契合当代女性意识的项目和角色,仍然是对一个明星星途最有利的选择,毕竟没有人可以讨好所有人。
刘亦菲及其团队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一味执迷在古偶、仙侠这种传统赛道里挑大IP,演大女主,即便这些故事也会得到粉丝们的追捧。而是去挑选有新意的,有可能赶上时代风口的剧本,不论它是大制作还是小制作。
图片
过早的成名经历多多少少还是会让人更成熟,比如挑角色时对所谓的“大制作”祛魅。2012年《铜雀台》上映时,刘亦菲曾在采访中说,“原来在选角色上会比较希望能和大的剧组、名导、名演员合作,会觉得很骄傲,认为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对自己会有很大的成长帮助。但后来发现,这个成长是在你自己的。所以后来我也就明白了,宁愿去苛刻自己,也不愿意去挑剧本、班底等等,这才是对自己更大的考验。”
“85花”的十字路口
刘亦菲勇闯电影界的那些年,正好是内娱“85花”们成为流量的年代。因为产业逻辑完全不同,所以在刘亦菲回归剧圈之前,往往不会与同龄的“85花”们进入到同一个比较场域里。
从2011年的《宫》《步步惊心》到2015年的《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等,“85花”们分别手握超级爆剧,从而“飞升”成为流量。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大爆剧基本都是女频,从前那种打破人群圈层的“客厅剧”越来越少了。
但不论是成名作还是后续作品都存在同一个问题——爆则爆矣,口碑不行,尤其女主角们的演技,更是粉圈内外两重天。
在流量时代的鼎盛时期,影视生产是有公式的,“流量演员+大IP=赚钱”。偶尔亏了也不要紧,影视行业大批热钱涌入,容许失手,下次再来。
图片
但长此以往,对演员造成的打击是悄无声息且不可逆的。这些所谓的“大爆剧”透支了观众的信任,并且进一步加深“流量=演技差=剧也难看”的固有印象。这让迈入中年的“85花”们,在转型时需要面对的考验更甚。
过去习惯了拍古偶、仙侠,“85花”们有了“安全区”的概念。只停在“安全区”里有可能被骂,但好歹还能有粉丝护着。但如果走出“安全区”,有可能被骂得更惨。转型对于“85花”来说,变得骑虎难下。
刘亦菲错过了那个时代,所以反而没有“安全区”的焦虑,重回剧集市场之后也没有主动去选择“安全区”。这让她的转型,比所有“85花”来得更轻盈。
至于大众最热衷讨论的颜值,刘亦菲在明星包装维度上所走的颜值路线,也和其他同龄女星有明显差别。
图片
《玫瑰的故事》发布会上,刘亦菲的非官拍图显得人有些浮肿,但网友却表示“有种气血很足的美”。章子怡演年轻少女被群嘲,但黄亦玫登场时也只有22岁,刘亦菲收获的评价却是“天选女大”。
在观众眼中,刘亦菲不会为了保持颜值、身材,往“白瘦幼”的方向过度靠拢,也不会在剧集画面的呈现中叠加过度柔化的滤镜以及一帧帧的修图。而这些,往往是同龄女演员们的必备动作。
图片
观众的“双标”不仅仅来自刘亦菲的“天生丽质”,也有一部分来自回忆中经典角色的滤镜。在电影界努力打拼却没有爆款的那几年,如今看来反而少了一些拖累,还能让电视剧观众的印象停留在王语嫣、赵灵儿、小龙女。
虽然这种成功有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加码,但她的思路还是可以给大部分面临转型的女演员一种启发与参考。
最重要的一点是,观众对角色的需求变化,应该被洞察到。过去的观众喜欢在偶像剧里追求颜值和一对一的浪漫爱情幻想,而随着女性思潮的兴起,如今爱情能够提供的幻想与甜蜜已经逐渐被观众祛魅,甚至觉得老土、乏味。
强调女性自主性的作品更被需要。而年龄到了可以掌握一定社会资源的女演员们,可以敞开怀抱,积极拥抱类似角色。
当然,要警惕的是,自主性强的女性不一定是“大女主”,女演员们千万不要掉进“大女主”的角色陷阱。当下大部分强调“大女主”的国产剧,其本质还是父权叙事的变种,刘亦菲演的这三个角色,没有一个是明显的“大女主”。
出演《铜雀台》时,有记者问刘亦菲,会害怕别人觉得你从“玉女”变成“欲女”了吗?刘亦菲的回答是,“我本来就不是‘玉女’啊,当然也不是那个‘欲女’,我就是个人。那些都是大家给的称号,跟我自己没有关系,不会给我造成禁锢和压力,我从来不在意别人的说法。”
图片
刘亦菲关于“玉女”的采访(图源:小红书)
非“玉”即“欲”是旧时代给女演员塑造的刻板标签,虽然这一套叙事到现在仍在一部分人群中流行。但打破这些禁锢,找到真正的自我意志,演员才能塑造出迎合当下观众需求的角色,迎来更长线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