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留住年轻人不只靠大唐不夜城

全文3481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西安作为西部第三城,近十年常住人口新增385.59万,增长率达42.19%,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定居。

02西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如大唐不夜城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03然而,西安在就业环境和薪资水平方面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年轻人感受到落差。

04西安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国央企主导,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薄弱,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多样性。

05为了留住人才,西安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购房优先保障、就业奖励等,但仍面临留人难的问题。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修地铁的难度堪比地狱级。
问题不在于资金短缺或地质复杂,而在于施工现场常常秒变开“墓”现场。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常被调侃“一动土,就考古”。
比如,在地铁8号线修建期间,就挖到了东郊隋唐墓葬密集区,古墓葬就有1356座。
西安,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一直是全国最热门的旅游地之一。近几年,在短视频的助攻下,越来越多人被西安的历史底蕴和烟火气吸引,纷至沓来。从永兴坊的摔碗酒到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西安的大唐风韵刻进了很多人心里。
然而,也有人吐槽来到西安感觉像是“网恋奔现”:好工作难找,工资还普遍偏低。
来旅游,西安在吃喝玩乐上不会令人失望;但对想来定居的年轻人来说,西安能否满足他们的期待?
图片
航拍西安世博园长安塔(图/视觉中国)
近十年,涌入近400万“西漂”
每到毕业季,千万大学毕业生都会面临去向的抉择。尤其是对家乡在西部偏远地区的人来说,选择更为两难。
近日,武汉大学某研究生被选调分配至甘肃嘉峪关,而后在大学网上发文表达其不满情绪,引发了“选调不过嘉峪关”的争议。
实际上,《地理科学进展》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而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
同样,据《麦可思就业蓝皮书》,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近四分之一选择西部地区就业,较五年前上升了1.5个百分点。而在西部生源中,毕业后留在西部就业的比例多达七成。
西部地区,要比想象中的更能留人。
成都、西安、重庆,是西部地区中更受应届生青睐的三座城市。这并不难理解,它们已经是西部发展较好的城市。
而西安虽然是这“三巨头”中最晚晋级万亿GDP俱乐部的城市,但在人口吸引力上却并不拖后腿。
近10年,西安常住人口新增385.59万,增长率达42.19%。增量在全国57城(南方周末理想之城榜全国57座主要城市样本)中排名第四,而增速还要略高于成都。
图片
送钱、送户口的“抢人”大战,是背后的大功臣。
2017年,武汉、西安、长沙、成都、郑州、济南等城市,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武汉喊出“百万大学生留汉”的口号,打响“抢人”大战的第一枪。西安不甘示弱,先是学历落户仅需身份证和毕业证,而后加码到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在线落户。
随着落户门槛不断降低,2016-2018年,西安户籍人口比上年末新增人口数分别为9.27万、20.16万和77.73万。
也正是从那时起,西安抢人的段子开始流传:
一小伙去西安走亲戚,在火车站被警察拦住,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小伙:“不是,我来走亲戚的。”警察:“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
如今,无论是从GDP还是人口规模来看,西安都是西部第三城。而且,为了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西引力”,西安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比如,经市委人才办确认的 A、B、C 类人才购房可优先保障,且部分可不参加摇号,还可享受购房补贴;就业方面有入站就业或创业的青年人才一次性奖励、企业引才奖励;乐业补贴分阶段发放给博士和硕士;创业人员可按标准获得一次性创业补贴。
一个好的趋势是,本地大学生越来越愿意留下了。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西安最响的高校招牌。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位列全国第10名。
从2020届到2022届,西安交通大学的毕业生留存陕西就业的比例从39.68%上升至41.36%。而其中九成以上都留在了西安。
图片
作为对比,上海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选择留沪工作的比例为65.76%。
虽然留存率与魔都上海还有差距,但其连年增长的趋势,也宣示着这座历史名城的人才磁吸效应在与日俱增。
海纳高学历人才
纵观西安的知名高校,不难发现,它们大多以理工科见长。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在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理工科领域实力非常突出;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航海等工科领域优势明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通信等理工科专业上极具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这些高校应届生的留存,与西安本地的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我们统计了西安所有的A股上市企业,发现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航空航天、国防和军事技术行业。
图片
西安,是座老工业城市。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奠定了西安的现代工业基础。全省60%的军工企业都集中在西安。
1950年代初,西安矿山机械厂和西安电机厂等企业相继建立,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机械制造中心。像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的黄河彩电,是当年西安人结婚的硬通货;而华山牌照相机、蝴蝶牌手表,一度引领了消费潮流......
西安飞机制造厂(现为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建成,使得西安的航空工业也渐成体系。
西安如今的航空航天产业有多强?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出征,总部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承担了全系列的动力系统;嫦娥六号探月,“泊车雷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研制......
公开资料显示,航天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西安就有12个,科研人员超万人。国内航天三分之一、航空四分之一的科研生产力量在西安。不仅如此,四十余家商业航天企业也已落地西安航天基地。
在国内,可能没有其他地方比西安更能满足年轻人的问天梦。除此之外,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制造、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在八成以上。
并且,在西安从事这些优势产业,也能满足打工人的高薪期待。
2024年第一季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等行业的薪酬在西安排名位列前十,平均招聘月薪在1万元以上。
这种“西引力”,让具有专业特长的本地大学生愿意继续留下来。
图片
在西安,每一条古巷都藏着历史的味道,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轮番上阵;城墙根下,秦腔、皮影戏、回民街热闹非凡;夜幕降临,大唐不夜城灯火辉煌,古都的繁华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交融碰撞……
从社交媒体的发帖来看,古城的烟火气、生活气,吸引着在北上广深疲于奔命的年轻人奔赴西安。
如上文所述,西部流动人口呈现回流的趋势,而2022年,西安人口净流入达11.28万人。那些离开陕西在外打拼的人,也会考虑到离家近,或是因熟悉的气候和饮食习惯决定回巢。
这也是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理论中所说的“中间障碍因素”,距离远近、语言文化差异等在迁移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权衡作用。
有人留下,也有人离开
然而,现实与预期总会产生偏差。
我们统计了小红书平台上年轻人在西安找工作的相关发帖,并进行内容分析。抱怨就业环境的较多,尤其是对比北上广深杭,年轻人能感受到明显的落差。
在西安找工作,如果进不了国企,那市场上大部分就是销售、客服、运营这些人力密集型岗位,还有人吐槽:
在西安工作,孙悟空来了都得打半年电话,不是电销就是网销。
图片
也因此,在情绪相关的分词中,失望、焦虑、压力、后悔等词出现频率较高。
西安,不可避免有着所有新一线城市的通病。虽然有不少产业基础较为坚实,但这些城市仍然存在结构不够多元化的问题。
以互联网企业分布为例,其带来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对当地其他企业产生溢出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活跃度。缺少本土孵化的互联网公司,是西安经济活力不足的一个缩影。
无疑,西安有着强劲的科研和教育实力。字节跳动、腾讯、华为在西安有部分业务,集中在研发等技术方向。
但西安的本土互联网公司还是太少了。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指数(2023)》中,西安无一家上榜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
整体而言,西安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和国央企主导,而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薄弱。2023年,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增至51.5%,然而,这一比例相较于杭州等东部发达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同时也未能达到一些中西部城市如郑州的水平。
这也意味着,由于依赖这些特定的行业或产业,这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相对集中,行业间的就业选择较少。
要知道,西安有着百万在校大学生,并不逊色于一线城市。
城市人才竞争力相关理论表明,城市能否吸引人才留居,要看工作与发展机会、生活环境、薪酬水平等。
然而,以西安目前的情况来说,还是很难消化掉如此庞大的人才池。
另一方面,虽然西安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薪资水平和职业发展前景仍然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较低的薪资水平可能导致人才回流至薪资更高、机会更多的一线城市。
即便不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提并论,西安的平均薪酬水平仍低于同为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重庆和长沙。
图片
而西安的买房压力却并不低。2022年,西安的房价收入比在全国57座城市中排在第44名,“领跑”其他中西部省会。
当代年轻人常常会感到困惑:不想在一线城市卷,但回到了离家近的新一线城市,难免又会有落差。实际上,这些城市可能是又卷、钱还少。高价值的岗位也不如预期好找。
这是西安存在的困境,但又不只是西安的困境。
新一线城市在抢人大战后,人才流入、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数据增长明显。但不少城市在科研人才集聚程度提高的同时,集聚结构却恶化了。
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各城市科研人才的集聚结构偏离了最优档位。城市在数量上盲目“抢夺”人才,却忽视了当地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匹配程度。
通俗来说,人来了,匹配的岗位却没有那么多。
这是城市发展老生常谈的话题:抢人不难,难的其实是留人。毕竟,打工人不图前景或钱景,还图啥呢?
参考文献:
[1] 张华, 刘哲达, & 殷小冰. (2021). 中国跨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进展, 40(1), 73-84.
[2] 李强. (2003). 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1(5), 125-136.
[3] 孙文浩, & 张益丰. (2019). 城市抢“人”大战有利于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吗?. 科学学研究, 37(7), 1220-1230.
南方周末研究员 张秋红
责编 戴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