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居城市”,门头沟城子街道探索“微治理”新路径

怎样的城市算是“安居城市”?是居民宜居乐业,沟通渠道畅通,家园美丽如画,还是邻里和睦亲近?这些都是“安居城市”的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只有这些。在门头沟区城子街道,一场以“安居”为目的的城市建设正在展开。
图片
改造后的社区小花园,有小朋友共同参与建设。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从小事开始,大家一起聊聊吧
6月25日,上午11点左右,城子街道龙门新区三区的大门口,一座小小的岗亭中,一位居民推门而入,向值班的物业工作人员反映,小区中有人高空抛物,值班的物业人员将居民的意见登记在册,并给出处理意见,安排保安寻找抛物者,并登门劝解和处理,同时安排人员加强巡视……
图片
居民前来反映问题。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像这样的场景,最近经常出现在这间小屋中。小屋是由一间岗亭改造而成,门口的墙上写着“有事来找我”“有事好商量”的字样,另一侧的墙上还有一个“路牌”样子的标志,但不是用来指路的,而是写着“我在‘聊聊吧’等你”。
“聊聊吧”就是社区居委会为这间小房子起的名字,是龙门新区三区的创举,这间小房子有许多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接待来访的居民,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听取各自的诉求等。
图片
社区“聊聊吧”。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社区里的事情,多是琐碎的生活小事,不少矛盾看起来很紧张,但实际上,聊一聊也就解开了。”物业负责人解释小屋建设的初衷,“在过去,缺少这样的机制,如今,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有人确实有问题要解决,也有人就是真的聊聊,我们都欢迎。”
在京铁祥园社区,也有类似的做法。京铁祥园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事务众多,磨合时间短,问题累积较多,为此,社区建立了共治共享的机制。社区党支部书记修俊霞介绍,社区党支部通过联合登记居民信息,掌握居民需求,商定了共建项目清单,同时牵头组织地产、物业各方,针对每一个问题召开协商会,解决疑难问题,比如加装充电桩、建设便民超市、托老所、老年饭桌等。
从花园开始,装点自己的家园
在龙门新区四区,也有许多改造后的小屋,这些小屋都是各种废弃的岗亭,被改造成儿童阅读小屋、法治宣传小屋等。每个小屋都有专人负责,全天开放,接待不同的居民。
儿童阅读小屋的墙壁被改造成巨大的落地窗,变成了一座透明小屋,小屋里有各种图书、玩具。这些图书和玩具,都是社区里家长和孩子们捐赠的,他们把自己读完的书、富余的玩具送到这里,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儿。小屋的旁边,还有一个彩色小广场,是孩子们闲暇时间的乐园。
在这个社区中,孩子们还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装点花园。社区居委会主任曹胜男介绍,小区中原本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小道,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孩子们和家长、社区工作者一起,清理了杂草,种上了各种花卉。为此,许多居民捐出自家不用的东西,改造成这个小小花园的装饰物。有人捐出一个大木盆,孩子们在上面绘画,改造成了一艘小船,在船中填土,种上鲜花。
图片
孩子们打造的小花园。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同样被改造的还有一座社区中的小山包,一位居民介绍,山包上原本都是荒草,一下雨就往下流泥水。后来大家商量,一起重新整理了小山包。居民们各自带来了不同的花草树木,有枣树、梨树、香椿,社区则根据山包的特点,在树下种满了向日葵。
图片
改造后的小山包。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向日葵耐旱,开花的时候也好看,所以我们种了很多观赏性向日葵。”曹胜男说,“一方面美化社区,一方面加固水土,现在下雨时不会再泥水横流了。”
从社区开始,建一个安居小城
城子街道位于九龙山下,原属京西矿区,早在明代即有人在这里定居,形成村落。新中国成立后,以矿业为主。
1988年,城子煤矿关停,开启了现代城市街区的建设历程,2010年起,辖区各个社区逐渐拆迁改造。如今,伴随着门头沟生态涵养和转型发展之路,城子街道也进入生态发展的快车道。
城子街道工委副书记王祎介绍,近年来,街道着力打造“安居城子”品牌,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打造成安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街区,为此,实施了众多“微治理”项目,比如在网格化建设中,打造“一事一议一解”“熟人劝+物业管”工作机制,在生态宜居建设中,整合辖区各个单位资源,联合社区学院、物业公司携手“护绿”,共建社区“同心林”等,此外,还通过文化、法治等各方面的建设,提升文化氛围,推进法治建设,让居民有更多获得感。
入夏之后,防汛是整个街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王祎介绍,街道工委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能用、实用、管用”的导向,建立精细化“四级+”应急预案体系。在具体工作方面,安装了30个搭载远程喊话功能的AI智能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都是“平急两用”设施,平时可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汛期则可以在极端灾害天气下,实现防汛风险点的远程监控,及时发现风险,进行应急处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