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禁毒日 | 麻精类药物滥用问题凸显,如何为青少年营造“无毒”成长环境?

全文2564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最高人民法院通报,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低龄化特征突出。

02麻精类药物滥用群体在线上和线下聚集,如某社交平台群聊中讨论右美沙芬的剂量、感受、购买途径及价格等问题。

03为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专家建议加强毒品、药物滥用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青少年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04除此之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无毒”成长环境。

05青少年自身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央广网北京6月26日消息(记者费权 雷妍 实习记者徐爽)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禁毒工作主题发布会,会上通报,在全国依法从严打击毒品犯罪的高压态势下,传统毒品销售渠道日渐收窄,但是,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犯罪案件却呈上升态势,此类物质滥用群体低龄化的特征更为突出。
那么,麻精类药物滥用,到底指的哪些药物?算不算吸毒?应该如何管控?今天(6月26日)是第37个国际禁毒日,今年6月又是我国第14个全民禁毒宣传月,主题是“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面对全社会对“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关注,央广网邀请相关专家共同探讨,青少年麻精类药物滥用问题如何解决?
线上“密”语、线下“狂欢”,药物滥用成瘾危害严重
“od右美什么感觉?”“我吃了12t的”“愈美和ym有区别么?”“哪里能买到小美”……某日凌晨1时左右,记者在某社交平台群聊中看到,一位网友问“你们每次吃多少产生耐药性的?”几分钟后,另外一名网友回复,自己从最初每次服用24片,后逐渐加量到72片,如今服用84片才有“特别强”的效果。这些网友说的其实是一款名为右美沙芬的止咳药,群里讨论剂量、感受、购买途径及价格等问题。
图片
(社交平台群聊截图 央广网发)
为了防止群聊被举报封禁,他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彼此心照不宣的“密”语。其中,“od”是英文overdose即过量服用药物的缩写,“t”是tablet药片的意思,12t一般指代12片,而右美沙芬则以“ym”“小美”“美莎”等代称。
麻精类药物滥用群体不只在线上的隐蔽空间聚集,线下的“od圈子”也同样不能忽视。
有媒体2023年12月公开报道,四川成都新都公安发现并查获一起未成年人过度滥用右美沙芬的违法情况。4名年轻人相约聚集在某小区,一起配合白酒口服了14-28片右美沙芬,被民警发现时正手舞足蹈、精神亢奋,其中一位出现神智不清逐渐丧失认知的状况。
据悉,上述提到的右美沙芬一般指氢溴酸右美沙芬,是右旋性吗啡衍生物,具有镇咳效果,常用于治疗各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王海莲介绍,右美沙芬和复方地芬诺酯片、复方曲马多片、氨酚曲马多片等容易引起滥用的药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期应用时可产生依赖性。比如,曲马多是阿片类药物,长期、过量使用容易出现身体依赖,或出现幻觉,使人产生兴奋感、欣快感。因此,在相关使用说明中明确指出:使用曲马多的患者,可能发生成瘾、滥用和误用的风险,严重者可致用药过量和死亡。
原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医生赵景龙告诉记者,麻精药品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统称。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易产生生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常用的麻醉药品有可待因、吗啡、美沙酮、羟考酮等。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如哌甲酯等;第二类精神药品,如右美沙芬、阿普唑仑、地西泮、曲马多等。
“麻精类药品在盒子上会标明‘麻’‘精神药品’几个字。”赵景龙表示,药与毒,往往只有剂量上的区别。若使用得当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病痛,若违反医嘱滥用,容易产生身体和精神的依赖,一旦滥用成瘾则变为“吸毒行为”,造成严重危害。
“新列管、新包装、新混合”,引诱青少年步入深渊
“非医疗目的而大量滥用麻精类药品以寻求刺激,这就是吸毒,这类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的相关规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禁毒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君表示。
据悉,去年2月,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邮政局三部门下发通知时就已指出,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右美沙芬等药物的滥用问题,且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
今年5月,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通知,自7月1日起,右美沙芬等药物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通知强调,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加强药品各环节的监督管理,保障医疗需求,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除此之外,为严防麻精类药物滥用蔓延,打击相关犯罪活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24年6月16日联合发布《关于将溴啡等46种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的公告》,决定新增列管溴啡等4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公告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这也意味着,在明知右美沙芬等为管制药品情况下,还非法销售该药品,可能涉嫌贩卖毒品罪”,李文君说。
对于麻精类药物滥用等问题日渐凸显的原因,李文君分析,是因为吸毒群体从吸食传统毒品转向滥用麻精药品,“供需双方共同推动的产物”。
她介绍,在非法供给端,我国对传统主流毒品的打击力度较大,毒品来源、贩运等变得更困难,毒品价格居高不下,因此部分吸毒人员将目光转向更易获取、价格较低、效果相相近的麻精类药品。在非法需求端,我国长期进行的毒品预防教育效果明显,广大民众对传统毒品的危害形成了正确的认知,需求随之减少。
但青少年对于麻精药品成瘾物质普遍缺乏认知,对其成瘾性认识更是空白,加之部分青少年好奇心重又喜欢追求刺激,或者逃避现实压力等原因,被不法分子利用“新列管”,也就是国家明确管控的药物或物质,制作“新包装”躲避审查,伪装成“电子烟”“跳跳糖”等外观混入市场;或“新混合”,也是混合多种不同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打着“聪明药”“快乐水”等疗效所引诱,从而步入深渊。
合力打击药物滥用,为青少年营造“无毒”成长环境
“随着毒情形势的变化,加大对滥用成瘾性药物的宣传将是我国毒品预防教育的一个重点,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李文君认为,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还可能与家庭、学校的教育疏忽相关,互联网空间与身边的不良信息也会推波助澜。所以,为青少年营造“无毒”成长环境,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共同扎牢预防篱笆。
首先,执法部门应当全链条打击国家管控类药物的非法流通,在药物经营与邮寄渠道等层面着力,尤其应当加大对恶意向青少年销售麻精药品的惩治力度。她特别提到,要格外关注国家管控类药物在互联网上的隐蔽销售,这种行为不仅会助长药物滥用,还容易滋生电信网络诈骗、“以贩养吸”等犯罪。
其次,普法部门应该加强毒品、药物滥用知识的普及力度,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知识竞赛、互动短视频等,帮助青少年充分了解药物滥用的危害,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学校、社区可以将毒品知识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让青少年自觉远离毒品。
再就是,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禁毒法》中明确规定,未成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她介绍,大多数滥用药物的未成年人缺乏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若父母有滥用药物史或家庭出现变故等情况时,孩子滥用药物的概率会大增。
此外,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药物的诱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勇敢面对,积极寻求家人、老师和朋友的帮助,而不是通过滥用药物来逃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