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 人文

图片
无人机在天空画出李清照
940年前,李清照诞生。940年后,2024年6月21日至27日,在李清照的故乡济南章丘明水古城,如泉涌·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盛大举办。
这或许是目前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活动最为丰富的一次诗歌节,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六十余位诗人齐聚一堂。他们均处于当代诗坛“顶流”的位置,在各自的诗歌王国内具有特殊的影响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历史的幽暗和时代的喧嚣中,诗歌和艺术,就是那束抚慰人心的光,也或许,就是那条能让我们沉醉的心灵归路。
图片
夜色中的明水古城
美与残酷
“事实上附近并没有一个确实存在的人/只有洪水在白天的黑暗里轰响/只有我坐在厨房里歇息喝着水”。
这是吕德安《傍晚降雨》中的句子,词语里藏着巨大的时空,也有独坐山中的静谧,意味丰饶。吕德安是诗人,也是艺术家。在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聚合物:当代诗人艺术展”中,他的抽象画和“装置艺术”格外引人瞩目。《无题》是巨大的黑和灰的色块,被白色的短线条分割,仿佛灰暗的天空扑面而来,仿佛大雨滂沱中又洒下刺眼的阳光。《红海》也是巨大的红色色块,只一条长线横贯画面。不是海浪,是立起来的狂暴大海。人站在这样的大海面前,会心神震荡。
那几件被称作装置艺术的作品,是吕德安用木头、铁丝、丙烯等材料做出来的。这是吕德安从美国带回来的。疫情防控期间,人受困于狭小空间,没法画大画,吕德安用海边捡来的漂流木,“随物赋形”,刻意保持材料本身的形态,是要以事物的原初和朴素,来抵抗碎片化的时代。
图片
诗人吕德安的装置艺术作品《无题》
诉诸有形的绘画或装置,于是散发出丰饶的诗意,一种诗性在语言之外的显现。诗人杨键的画作,是坚硬、浓郁的黑,诗人王艾的画作,是从灰和黑之中升腾弥漫的不息的浪漫渴望,而在诗人余幼幼的画作中,那些形态各异的猫的眼神令人如此印象深刻——木然、疏离、忧郁,像极了我们凝望世界的眼神。
这个当代诗人艺术展设在明水古城的Art Bar,一处如厂房般空旷的空间,空间东侧凌空架起一个小小的二层,有楼梯可上,最东侧墙上挂着诗人翟永明的《黄金在天上舞蹈》,画面中有跳舞的人,但只是四条洁白的腿和一小片模糊的裙子,裙子以上的身体和头颅,都湮没于一大片灰暗的天空中。画面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美的浪漫及其湮灭的残酷。
图片
诗人翟永明油画作品《黄金在天上舞蹈》
不过还好有诗,在她的另一幅作品《日渐衰老的女诗人与从天而降的诗》中,三个形象互成镜像,诗成为抵抗时间的光芒。
诗与歌唱
在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诗集中,把诗人高兴《独白》中的一段,和诗人孙文波《C小调》中的一段放在一起,或许别有一番意味。《独白》中的一段是:“天空巨大的背影/投向高原/仿佛一汪泪水/在气候中变换着各种颜色/语言的柴火,被弃置一旁”;《C小调》中的一段是:“天空如漏斗。掉下来了鲲鹏志。”诗歌艺术节仿佛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时空,在这里,“语言的柴火”被燃起,“天空如漏斗”,下起诗歌之雨。
朗诵当然是诗歌艺术节的重头戏,在开幕式结束后的朗诵环节,舞台背后古意盎然的老房子成为朗诵会的背景,诗人们或出现在天台,或出现在窗口,或出现在石阶,在流光溢彩的灯光下,在现场演奏的低缓优美的音乐和隐隐的泉水声中,读自己的诗。特别好玩的是,有诗人用粤语读诗,音调格外优美,老诗人孙文波用四川话朗诵《C小调》,格外有一种浑厚婉转的力量。
放声歌唱更是让诗意纵横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在6月23日晚上举行的“雨将至:诗歌民谣音乐会”上,著名音乐人陈涌海、杨一、程璧、钟立风、穆特拉·谢力扎提依次登场。他们将意象弹进音符,让节拍承载诗骨,在“诗歌的暴雨”中完成了一次绚丽的飞翔。
图片
“雨将至:诗歌民谣音乐会”现场
诗人们的兴奋之处,还在于聚在一起的交流。“以AI写诗为参照,思考诗歌语言和人类经验的关联”的学术焦点对话,和“在新媒介环境下,诗歌写作如何触及他人的处境和远处的经验?”的中外诗人对话,都非常有质量。
当AI写的诗不仅可以“以假乱真”,甚至可以“以假胜真”,诗人何为?在持续一整天的对话中,诗人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诗人宋琳认为,AI写作带来的这种挑战性,是虚拟世界已经越来越接近某种真实,使我们的真实经验出现某种幻觉,“这种虚拟语言构成的世界,它如果有意义的话,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的创造性、我们个人的情感是多么珍贵”。对诗人而言,写诗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自我疗愈和救赎,无论如何,人的心灵都无可替代。英国学者格雷更是提醒大家,真正的诗人能够超越他的造物(或者说他写的诗),“因为他沉浸在世间万物皆源于其中的本质里,或许你可以将之称为神圣灵感之本质”。
诗歌涂鸦和拼贴计划
与AI写诗同样迫切的话题,是在“新媒介”环境下,诗歌写作如何触及他人的处境和远处的经验?在“新媒介”环境下,时间仿佛并置,空间似乎叠套,显见的是,在年轻诗人的诗歌写作中,经验的窄化和“他者”的消失的现象也愈加明显。诗人李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仅在于他们写作能力和技艺的问题,而是本身就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仿佛生活在网络中,而不是自己的生活中、自己真实的经验中。网络让感觉和经验变得麻木与封闭,加上社会公共空间的日渐萎缩,人与人之间切实的交流和连接变得稀薄,这对写作本身显然是一个威胁,“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抵抗这样的趋势。应该用我们切身的生活和经验,去回应公共世界的危机”。
图片
“雨将至:诗歌民谣音乐会”现场
永远的李清照
清照诗歌艺术节的活动特别丰富,30余场“诗歌+”的活动接续上演,诗歌朗诵、诗人对话、诗歌音乐会之外,还有诗歌电影展映、“童诗的想象力与童诗写作”儿童诗歌工作坊、“当诗歌遇到身体”诗歌剧场工作坊、“诗词背后有乾坤”古典诗词工作坊、英文诗歌与葡萄酒的讲座与品鉴,以及诗歌大集、诗歌涂鸦和拼贴计划、诗集交换计划等等。
图片
“三杯两盏淡酒:英文诗歌中对葡萄酒的思考”活动现场
当诗歌被点亮,诗意或许能让我们获得重新打量生活的眼光。如同清华大学教授西渡为2024顶度诗歌奖青年诗歌奖主奖获得者周鱼写的获奖词所说的那样:“周鱼拥有一种从平凡细微的事物中发现诗意和生命秘密的能力,她的感觉细腻精确,语感敏锐而富于个性。她的诗意发现赋予了事物‘第二次’生命,也开拓和丰富了人的生活……周鱼把诗视作生活的导师,并以其多年的写作强烈地肯定了诗的技艺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使诗重新拥有将完整、秩序、命运赋予人类生活的力量,并把看不见的、多余的、落伍的、被蔑视的提升和转化为灵魂的必须。”
图片
夜色中的李清照故居
当诗歌被点亮,奔涌不息的泉水和魅力永恒的李清照也会成为我们永远凝望的对象。前来参加首届清照诗歌艺术节的著名诗人舒婷就曾说:“无论到什么地方再见清泉涌动,定会忍不住忆起章丘的明眸皓齿。”而著名诗人、翻译家高兴则认为,明水古城的诗意“是渗透到各种细节中的”,“当你走到一个过道中,可以感受到诗意;漫步古城,空气中都有诗歌的气息”。
图片
投影在墙上的李清照词
T.S.艾略特诗歌奖得主、英国诗人萨拉·豪也表达了对泉水的由衷喜爱,她说:“我们去了李清照故居,看到了很多的泉。看到泉水的涌现,我明白李清照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好的诗歌了。她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肯定给了她很多灵感。”
印度诗人维韦克·纳拉亚南更是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李清照的热爱——“这趟旅程对我来说,在许多意义上都是意义非凡的,让我非常兴奋。其中之一便是我能怀着谦卑之心,向伟大诗人李清照之乡,也向这位美丽而深邃的诗人致敬。她离我们仿佛并不遥远,仿佛仅仅距今940年,她诗作的气息是那样清新,她写孤独中的刺痛,更通过语言将花木、醉意定格千年。在她许多诗篇中,我永远记住一句,铭刻于心,反复咀嚼——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记者:钱欢青 摄影:钱欢青 编辑:徐征 编辑: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