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抢客!OpenAI背刺中国开发者,国产大模型谁能“平替”?

全文5316字,阅读约需1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OpenAI近日表示将阻止来自非支持国家和地区的API流量,包括中国,引发国内AI开发者关注。

02国内AI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已在通用领域与ChatGPT 4.0抗衡,部分领域甚至更具优势。

03为此,各大国产AI大模型推出优惠政策和迁移方案,吸引开发者回国。

04然而,国内AI大模型竞争加剧,谁能成为ChatGPT的平替仍需时间检验。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近日,不少使用OpenAI的开发者都收到了官方邮件,邮件中称检测到开发者的账号存在OpenAI目前不支持的地区的API流量。在委婉的解释了一下官方的政策后,OpenAI开门见山地表示:
从7月9日起采取额外措施,阻止来自非支持国家和地区列表中的地区的API流量。若要继续使用OpenAI的服务,需要在支持的地区访问该服务。
图片
图源:OpenAI
目前,在OpenAI支持的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并不包括中国,这也意味着以上区域的开发者想要继续接入OpenAI的API,需要承担更多额外的风险。根据OpenAI的使用条例来看,违反条例的账户会遭到诸多限制,比如暂停提供服务和账号封禁等。
OpenAI对违规账号的封禁并非近期才开始,实际上早在ChatGPT 4.0发布后不久,OpenAI就已经在间歇性封禁部分来自受限制区域的账号,只不过对于通过服务器跳转等方式访问的API流量,OpenAI则是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本来大家心照不宣的状态,如今突然结束,确实是让许多开发者都感到措手不及。有些开发者更是直言,OpenAI的警告信已经让自己的项目面临暂停的风险,后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实际的应对措施。
OpenAI的这轮举动,会对中国的AI开发造成怎样的影响?
比开发者更慌的,是“套壳大模型”
虽然,国内的一众AI模型都表示自己达到或接近ChatGPT4.0的水平,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目前ChatGPT 4.0仍然是全球最佳的AI大模型,在通用领域暂时还没有真正的对手。
而在中文领域和部分特定领域中,国内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AI模型确实拥有了与ChatGPT 4.0抗衡的实力。对于多数国内的AI应用开发者来说,以上AI大模型都可以满足日常的开发需求。
不过,对OpenAI需求最大的企业,其实恰恰就是AI大模型的开发公司。目前国内除了百度等头部企业在推动AI大模型的研发外,还有大量的初创公司也在进入AI大模型赛道。为了能够高效训练自己的AI大模型,它们往往会选择用ChatGPT 4.0的回答作为参考答案,调整自己的AI大模型。
图片
图源:OpenAI
在这些企业的项目中,ChatGPT 4.0其实更像是作为“导师”而存在着。而OpenAI的封禁措施,显然会对这些企业的AI大模型训练项目造成影响,导致项目进度被拖慢,被迫投入更多的服务器资源和人力。
此外,影响最严重的恐怕就是一些“套壳”AI大模型。作为目前投资市场上最热门的领域,AI大模型并非全部都是“真·自研”,其中并不乏一些滥竽充数的套壳企业。何为“套壳”?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将ChatGPT的回答包装成自己的AI大模型的回答,以此来骗取投资。
这些企业往往是对OpenAI依赖度最高的,因为如果改换其它国内的AI大模型,很有可能会面临法律层面的风险。而Gemini、Claude等海外AI大模型,性能并不比国产AI大模型好到哪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远不如“ChatGPT”。如此看来,OpenAI或许还能帮国内清掉一些滥竽充数的AI企业。
OpenAI的封禁,对于国内的AI开发者来说确实会造成一些麻烦。但是OpenAI并非不可替代的,在常用领域中,国产AI大模型的如今已经可以做到80%乃至90%的替代,随着后续国产AI大模型的迭代升级,相信效果也会变得更好。
虽然还是有不少人对于OpenAI的做法愤愤不平,但是事已至此,我们显然也没必要用热脸去贴冷屁股。而且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才是最佳的选择,与其想办法绕过限制,不如与国内企业一起将国产AI做大做强。
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国产AI大模型都有哪些可以替代OpenAI?他们各自的优势、成本,以及目前的迁移方案都有哪些?
“接回”开发者,国产大模型拼了
OpenAI拒绝中国开发者,是国产大模型供应商千载难逢的机会。
鉴于OpenAI是先行者,因为很多开发者笃定地认为GPT就是比国产大模型强大许多,国产大模型再努力都没证明自己的机会。此外,也有开发者对雷科技(ID:leitech)表示,虽然此前已经看到智谱AI、百川以及Kimi们的进步,但由于迁移成本高,因此也一直没有动力更换底层大模型。
现在,中国开发者被迫要迁移回国产大模型。抓住这一机会,国内的多家主流AI大模型都纷纷发出“招揽令”,并且给出各种优惠政策和迁移方案,让开发者能轻松转移自己的AI项目“回国”。国产大模型提供搬家服务,“接回”开发者,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顺势而为。那么,哪家大模型能抢到被OpenAI抛弃的开发者呢?
1、文心大模型:0成本迁移,轻量级产品免费用
百度智能云发布名为“故乡的云”的国产大模型普惠计划,即日起(6月25日)为所有新注册的企业用户提供以下优惠政策:首次调用文心旗舰模型不收费,并且赠送ERNIE3.5旗舰模型的5000万Tokens包,此外还提供免费模型精调训练、零成本SDK迁移工具和专家服务。
图片
图源:雷科技
其中ERNIE3.5旗舰模型是目前文心大模型的一个重要版本,支持5K tokens输入和2K tokens输出。相较于上一个版本进行了全方面的优化与升级,能够满足复杂任务场景的使用需求,并且在语义、语境理解等方面的表现远超其他版本,更适合用于虚拟助手、在线客服、社交媒体等场景。
在综合能力测试中,ERNIE3.5旗舰模型的评分超过了ChatGPT 3.5,并在中文测试中超过了ChatGPT 4.0。另外,得益于百度在搜索领域的权威地位,ERNIE3.5旗舰模型在AI搜索等领域的表现优于其他大模型,十分适合有实时更新数据需求的AI应用和开发项目。
此外,文心大模型还提供了ERNIE Speed、ERNIE Lite、ERNIE Tiny三个完全免费的AI模型,这些AI模型可以被部署在轻量级的使用场景中,为企业节省成本,并且也能够获得超过传统智能服务的对话、问答体验。
如果你想更详细了解文心大模型的相关方案,可以前往百度智能云的微信公众号查看相关文章。
2、通义千问:价格只要GPT-4的1/50
阿里云的OpenAI迁移活动,那叫一个言简意赅,全文不到50个字就将两个要点全部展示出来:1、AI大模型实力并不比GPT-4差;2、价格仅为GPT-4的1/50。
图片
图源:雷科技
阿里云还为OpenAI用户提供百炼专属迁移服务,确保开发者可以高效、轻松地将API接口迁移至阿里云,此外还将提供2200万免费的Tokens额度。作为通义的超大规模语言模型增强版,Qwen-plus的API接入支持高达30K Tokens的文本输入,可以更好地处理超长篇幅的内容。
同时,阿里云百炼大模型平台还提供针对多种应用场景的不同AI模型,支持从文生图、AI客服、AI办公到AI视频生成的多种用途,使用专门的AI大模型不仅可以提高AI创作质量,而且也可以降低对应的成本。
此外,阿里云还提供AI大模型托管等多种服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阿里云微信号或者官网查看。
3、讯飞星火:送Lite版、送Tokens
讯飞星火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毫无疑问的国产AI大模型第一梯队尖子生,在AI语音、翻译等多个领域更是名列前茅。此次,正值讯飞星火V4.0版本正式发布,讯飞星火推出了全新的普惠政策:星火Lite、Pro、Max三款不同的模型,分别提供永久免费、1个月免费和赠送1亿Tokens的活动,并且就连最新的星火4.0 Ultra版也提供买一送一的大促。
图片
图源:雷科技
不得不说讯飞星火的诚意已经快要溢出屏幕了,除最新的星火4.0 Ultra(对标GPT-4 Turbo)外,其余星火大模型都提供大量的免费额度,其中星火Lite更是宣布永久免费,让开发者可以零成本部署轻量化的AI应用。
其中星火Max在中文领域的综合能力并不弱于GPT-4,并且调整后的价格仅为0.21元/万Tokens,仅需2.1元就可以生成与余华《活着》相当的文本内容量。
另外,在6月27日发布的讯飞星火V4.0,将会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更进一步的体验与更强大的AI大模型,而价格也依然会远低于OpenAI。如果是有着复杂任务需求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发布会及后续的价格方案。
4、智谱清言:OpenAI能给的我也给
虽然在应用领域的名气不如文心、通义等AI大模型,但是在多项AI大模型测试中,智谱清言也是排行榜上的常客,此次针对OpenAI的开发者推出了专属的搬家计划。
智谱清言为每个开发者都提供1.5亿 Token(5000万 GLM-4 + 1亿 GLM-4-Air)的免费使用额度,并且提供对应的迁移培训,确保开发者可以轻松将应用迁移到GLM大模型平台。
图片
图源:雷科技
对于需求较多的用户,智谱清言还提供了额外的优惠,如与OpenAI使用规模对等的Token赠送计划(不设上限)和与OpenAI对等的并发规模,此外还有专属的技术顾问及专家支持。
作为国内领先的AI大模型,GLM-4大模型支持高达128K的上下文窗口长度,能够轻松处理长文本的提问及回答需求,而且支持图像、声音等多模态数据处理,使其作为通用大模型使用时的表现十分不错。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智谱微信公众号查看相关信息,并添加客服进行咨询。
5、百川大模型:API兼容OpenAI
前段时间,百川大模型发布了新一代的Baichuan 4,实测性能在国内名列前茅,丝毫不逊色于海外主流AI大模型,并且提供了多样化的AI模型选择,除Baichuan 4外还开放了Baichuan3-Turbo、Baichuan3-Turbo-128k、Assistant API等多个API接口。
图片
图源:雷科技
为了方便OpenAI的开发者进行迁移,百川大模型除了提供1千万Token免费额度外,还提供Assistant API的免费使用权益,并且上线对应的技术专家答疑服务,最快5分钟即可完成API迁移。
从查询到的信息来看,Baichuan 4对比Baichuan 3在通用能力上提升了10%,数码和代码能力也分别有着14%和9%的提升,并且拥有出色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可以针对多用途的AI应用和开发项目提供更好的服务。
此外,Baichuan 4还为开发者准备了更易用的开发平台,后续将推出零代码Agent创建平台产品,让开发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创建Agent,即使是不懂代码的用户也可以轻松使用,进一步降低AI领域的入门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百川大模型的优惠活动针对所有开发者,不管你是OpenAI的迁移用户还是新开发者,都可以前往百川大模型的微信号了解详情。
6、天工大模型:中文能力比GPT-4更强
针对迁移的OpenAI开发者,天工大模型也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免费的1.5亿Tokes和提供专属的迁移服务技术支持和备案培训及辅助,为开发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
图片
图源:雷科技
天工AI大模型是由昆仑万维自研的超大规模语言模型,在相关测试中,天工3.0取得了优异的评分,在中文任务中的实际表现甚至超过了GPT-4。而且,天工3.0还是目前全球模型参数最大、性能最强的开源MoE模型之一。
对于有复杂任务需求的开发者来说,天工3.0提供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和长文本处理能力足以应付不同的场景需求。而对于使用场景比较轻量化的开发者而言,也可以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天工2.0大模型,其实际表现并不逊色于ChatGPT 3.5,同样拥有业内领先的AI性能。
有意向的朋友可以前往天工AI智能助手微信号进行咨询。
7、腾讯混元大模型:新用户送1亿Tokens
作为BAT三巨头之一,腾讯显然也不会缺席。根据最新的消息,腾讯云针对OpenAI及新迁移的企业用户,赠送腾讯混元大模型的1亿Tokens,并且提供免费的专属迁移工具和服务。
图片
图源:雷科技
在国内外的多项测试中,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加上腾讯在AI领域的多年技术积累,使其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多种规模、不同领域的专属AI大模型,进一步降低开发者的使用成本和开发难度。
此外,腾讯未来预计还将上线一系列的AI游戏开发工具。对于游戏开发者及相关从业者来说,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娱乐领域的表现更值得期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腾讯云微信公众号了解。
大模型大战全面进入下半场
谁能想到,OpenAI的封杀令,竟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国内的一众AI大模型纷纷进入抢客模式。
不过细想之下倒也不足为奇,早在5月份,国内的AI大模型就已经开始内卷,除了加快新版本的上线速度外,关键的调用成本也开始暴跌,部分国内领先的AI大模型调用成本甚至降低到原有的10%。
可以说,国内的AI大模型正愁着如何招揽开发者的时候,OpenAI就送上了一份“大礼”,确实是要说声谢谢。其实,对于多数开发者来说,他们的AI应用和项目只需要国产AI模型就可以满足,并不一定需要用到ChatGPT,除了少数高要求、高复杂度的项目外,相信很多开发者都会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国内的AI大模型平台上。
对于国内的AI生态而言,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不过也会进一步加剧国内AI大模型的竞争,丰厚的迁移优惠固然是吸引开发者的“萝卜”,但是最终能否让开发者留下来并长期使用,还是要看AI大模型的性能是否能够真的成为ChatGPT的平替。
2023年,如火如荼的“百模大战”推动了国产大模型的技术进步。2024年,“百模大战”走向结束,头部大模型初创六强浮出水面(智谱AI、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零一万物、面壁智能),与百度文心、阿里通义、讯飞星火、字节豆包、腾讯混元、华为盘古、昆仑万维天工AI等巨头大模型构成第一阵营“十三太保”,基础大模型的竞争已告一段落,大模型进入“落地赛阶段”。
如今,不论是AI大厂还是初创公司的大模型都将重点放在了“落地”上。不同基础大模型、垂直大模型正在差异化发展,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形成特长。如百川智能强调语言认知能力,以及医疗等场景优势;kimi长文本优势凸显;智谱AI除了技术强大外,对开发者门槛低强调普惠理念……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位于中间层的钉钉、字节扣子、阿里云等平台推出了“模型可选”模式,基于开放模式,让开发者可以选取最合适应用场景的大模型,并可无缝切换、快速迁移,类似于大模型的“分发入口”,这也意味着,基础大模型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在OpenAI拒绝中国开发者的“泼天富贵”面前,新一轮的厮杀已经开始,围绕技术、产品、服务、品牌、价格、BD乃至生态的综合较量,只会更加激烈,更加精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