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共守 安宁长存

秦 睿
在今年青海省“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时,强调了“安全文化”这个词,要求我们着力培育安全文化,推动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良好氛围。
安全文化,究其定义,是人们在安全方面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强调着力培育安全文化,是对今年“安全生产月”主题的呼应和回应。因为安全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态度;应急是一种举措,更是一种技能。培育安全文化,让人们从思维方式层面和价值观念层面向安全“靠拢”,进而引导注重安全、做到安全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以新风推动达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愿景。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关于飞行安全的著名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在提醒我们,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占比很重,如果人们能够再多一次警醒、再多一次防范,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那么这个“再多一次”要从哪里来?让人们被动遵守安全规则终归是消极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对思想观念进行纠偏,人们在摒弃侥幸心理、麻痹思想上才会更加自觉,在规范不安全行为、杜绝各种习惯性违章上才会更加主动。推动全社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为安全”转变,安全文化蔚然成风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安全文化的形成是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需要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通过安全教育夯基固本,创新舆论宣传的方法、形式、内容,深化安全知识、典型案例、应急演练宣教,经常性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公共场所。通过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形成保障,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风险识别、响应、预测、解决的机制链条,让人们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培育全社会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让企业安全核心价值得到普遍认知,人们的安全知识得到深入和广泛普及,员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和全员安全素质得到提高,这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让我们形成理性的安全行为模式,确保发展在安全轨道上行稳致远、笃定前行。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