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高原地窑村

>>词解地窑 地窑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当地人称“地窨子”“地坑”,是中国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也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窑起源于穴居时代,距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持续发展,宋元达到成熟,明清已达到鼎盛。 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宋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西征道里记》里“自荥阳以西,皆士山,人多穴居。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积粟凿井,无不可者”。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这是对地窑院独特景观的生动描绘。 当年在渭北高原的乾县、礼泉、澄城等县均有不少地坑院,如今几乎消失殆尽,唯有三原、淳化等地还存有地坑院。 作为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柏社村里这种“地下小院”还有许多。
6月24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驱车来到距离西安市80公里的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探访神秘的地窑。
通过无人机俯瞰,在现代化村子的中间绿树成荫,一个个点缀其间的“回”字就是地坑院。顺着不宽的林荫小道,穿过现代化村子,来到一个“柏社古窑”的门楼前。走进门楼是一片茂密的楸树林,林中上百年的古槐树前端着老碗吃面的雕塑旁有个地道,通往一个地坑式四合院。站在坑边向下看,坑四壁各有2个窑洞,坑内与普通农家小院无异,院中心一棵核桃树挺拔茂盛,比四五米高的窑洞顶还高了两三米。
■八旬老人钟情“地坑院”
据村党支部副书记席长江介绍,他们村地坑院多为明清建筑,考证最多时全村有808户,其中780院为下沉式地窑院落,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有225个,因此该村享有“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村子里还在古窑里生活的有2户,一户是80岁的左永超和77岁的老伴席芳茹,另一户是74岁的郝翠珠。
循着声音,记者来到左永超家的院落,顺着尚未改造的几乎有30°下坡的通道,走了20米,到达第一道门,门口竖着一块写着“百年古窑,欢迎参观,每人2元(小孩免费)”的木牌。进门后是一孔窑洞的通道,有四五米深,堆放着架子车和一些农具等。再右拐便进入到地窑“四合院”中,院子正中有一棵高大的杏树,左永超老人说:“这棵树整整55年了。”
老伴席芳茹正在一孔窑洞做早饭,刚出锅的花卷热气腾腾。她把早饭端上主卧窑洞的八仙桌:一大碗鸡蛋糕、一盘香椿、一盘土豆丝和热乎乎的大米粥。和老人一起吃早饭的还有2个儿子,都50多岁了。小院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春节,一大家子30多人团聚,“大年三十晚,我这个窑洞里摆3桌呢,光孙子辈就有10个人呢!”左永超说。
左永超老人回忆说,这个院落是在“老爷”手里打的窑洞,距今150年了,他和老伴席芳茹1965年在这个地窑院子里东面那孔窑洞里结的婚,育有四儿一女。“那个时候条件差,人也穷,当年结婚时每家每户随2毛钱的礼,吃一顿饭。”一晃夫妇俩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快60年。
而在淳化县铁王镇凉武帝村,有六七座地窑院,除了83岁的张金成和81岁的姚风玲夫妇还住着的地窑院外,其他均已破落。
■西安女子返乡创建地窖民宿
马静是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柏社印象”民宿的负责人,她的父辈曾在这里下乡生活。2022年她与合伙人一起回到柏社村,投资300多万元将3院地坑窑改造为地窑院里的现代化民宿,分别为吃饭、住宿、喝茶三个院落。
在西安做工程的马静说:“父母曾在三原下乡过,所以经常去三原,对农村也有情感。前几年,儿子的高考题是‘为什么我国黄土高原的‘地坑院’民居,都会在院子里种一棵树’,很多孩子都没答对。看着这么多地坑院一个个荒废,觉得可惜,便萌生了为地坑院做一些事情的想法。”民宿做好后,她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像章、钱币、邮票等都在放在地窑院展示,供大家参观。
“随着村民经济条件变好,不少人乔迁新居,现在很少有人住地窑院了。但周末去柏社村参观旅游的人多。”马静说,“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很有观赏魅力和研究价值。现在每年都有来自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这里写生、研学。”
“这个村庄太有特色了,以前没见过,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风貌。”来自重庆的游客吴斌说。他们一行12人开着3辆车计划自驾去内蒙古旅游,在网上查到这个村落就过来了,在左永超老人的地坑院拍摄了不少纪念照,还和老人一起合了影。
■地坑院建造省钱还冬暖夏凉
柏社村党支部书记席刚介绍,地窑院的建造通常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取土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四壁挖成窑洞,便形成“下沉式四合院”。其中一壁窑洞作为门洞,连着一个斜坡通道通至地面。“地窑院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冬暖夏凉。”席刚说,“在黄土地里挖窑洞的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建筑材料,建造费用非常低。”
说到渭北黄土高原地坑院的成因,陕西民俗专家、西安非遗推广大使王智说,地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渭北高原居民理想的居所。
他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社会经济原因,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们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相对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动力在农闲之时挥镢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洞。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二是地质原因,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上的三原、淳化地区,地下水位较低,黄土土层厚,黄土堆积厚度一般在50米—150米,土质结构紧密,具有抗压抗震作用。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地窑民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三是气候原因,渭北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年均降雨量只有500mm左右,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凉爽干燥,四季分明,窑洞建筑经久耐用。为了防止万一出现的暴雨,村民们在地坑院中下挖深4-5米的渗井,专门排放渗进院内的雨水。
■如何让地窑带动农村发展
柏社村有着典型的关中北部台塬区田园自然景色,地势北高南低,站在柏社村中环顾四周,绿意盎然。村中5万余株楸树郁郁葱葱,将屋舍掩映在天然的绿色屏障中。
据了解,地处关中通往甘肃、宁夏重要通道上的柏社村始建于晋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秦汉后屡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明代,柏社村一度成为繁荣的商贸集镇,如今村里还有南堡老城、菩萨庙、南堡涝池等遗址。柏社村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如今,柏社村的地窑式民居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纷纷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修缮,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延续。“活化利用是最大的保护,我们希望通过地窑这个文旅品牌带动柏社村发展。”席刚说,去年国庆假期,柏社村日均客流量上千人次,有很大发展潜力。“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做好遗址保护和旅游招商工作。”
阳光透过浓密的楸树林,在新铺设的柏油路上投下斑驳光影。远处传来阵阵说笑声——又一批游客来了。他们来探寻这地下神秘院落,感受古老民居的独特魅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