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人的生活什么样?这些画像砖告诉你!

  近日,本网报道了54块洛阳出土、流失海外近百年的西汉画像空心砖实现“信息化”回归的消息(详情《54块洛阳出土 流失海外的西汉画像空心砖“信息化”回归》),引发各界关注。今天,我们特意邀请市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徐婵菲,为大家详细讲解洛阳出土的画像砖上隐藏的历史信息。
  在画像砖中,有不少画像体现了古人的灵魂观念和升仙思想。
图片
武士画像
武士画像
  画像砖中有执戈武士、执戟武士等形象,他们没有专属的位置和固定的搭配,有时如守门人一般被安排在与墓门设施有关的竖砖上,更多的则是与马、虎、凤鸟、树等一起被安排在墓室内部的横砖上,具有驱辟凶邪的意义,起到护卫墓主人不受凶神恶煞侵害的作用。
图片
珍奇神兽
珍奇神兽
  画像砖上的龙形象,与我们如今常见的龙形象已较为接近。如武士御龙画像砖中的龙,身躯修长呈波浪状,尾巴上卷,龙头上有一对长角,龙口大张,露出长长的舌头和牙齿,龙背上有一名手持短剑和盾牌的武士。
  画像砖上的龙,起的作用是保护和引导、驮载墓主人的灵魂升仙。此外,凤鸟、仙鹤等也是画像砖上常见的神兽。古人认为,它们能够自由往来天地之间,具有沟通人、神的功能,可以引导或是驮载墓主人飞升仙界或在天空中遨游。
  在汉代以前,马很少被用作装饰图案,汉代工匠们对马充满创作热情,源自流行于汉武帝时期的尚马之风。
图片
写实的马
写实的马
  身形矫健,四肢修长,大部分戴有辔头。例如,在圉(yǔ)官驯马画像砖上,养马的人拉紧缰绳,骏马鬃毛飞扬,前蹄抬起,后腿似乎正要发力蹬起,栩栩如生。
  尚马之风的形成,与抵御匈奴侵犯、汉军发展壮大骑兵力量有关,汉代初期就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马匹的养殖和训练工作。汉武帝时期几乎家家户户养马,马匹遍布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当时普通百姓出门也骑马而行。
图片
夸张的马
夸张的马
  经艺术夸张塑造的马,身上常装饰有翅膀、螺旋形线条或云形花纹。在圉官牧马画像砖中,马的形象少了些野性,多了几分飘逸,这种马便是汉武帝所说的“天马”。汉武帝从西域得到大宛的“汗血马”,赐名“天马”,认为其是上天赐予大汉的神物。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倡导的礼乐文化逐渐得以复兴,并在洛阳的画像砖上得到反映。
图片
田猎画像
田猎画像
  步弓手呈半跪姿势,弓在手,箭在弦,蓄势欲发。狩猎对象是并肩奔逃的双鹿,外侧是长角的雄鹿,里侧是无角的雌鹿,帮助步弓手狩猎有猎豹和猎鹰。
  它表现的是军礼中的大蒐礼。在先秦时期,田猎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礼仪活动,是训练军队、检验军队的重要方式,汉代继承了这一传统。
图片
揖让画像
揖让画像
  两个人相向而立作拱手状,左侧的人屈膝躬身,右侧的人上身微微前倾。西汉时期以右为尊,在行礼的双方中,右侧的人地位相对较高。从其衣着也能判断,左侧的人头戴巾,应为庶人或未成年人,右侧的人头戴冠,可能是士或士级以上的贵族。
  它表现的是一种相见礼仪,也就是我们流传至今的“拱手礼”。
  古代将一些树木称作嘉树,把禾苗等称为嘉禾,它们是明主在世、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的象征。
图片
嘉树
嘉树
  空心砖上的嘉树,有的树根粗壮茂密,枝头垂挂着累累果实;有的满树是盛开的花朵,一副欣欣向荣的样子;还有的是枝疏叶稀、尚未长成的小树……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图中那样的大树,树枝对称分布、两两缠绕,又被称作“连理树”。
图片
嘉禾(图片均由徐婵菲提供)
嘉禾
  禾秆下粗上细,在秆上左右错开长出四枝沉甸甸的禾穗。史书记载,在神农、炎帝和西周成王时期都出现过天降嘉禾的祥瑞。据说炎帝时,有一只凤凰衔了一棵有九个谷穗的禾苗扔给炎帝,炎帝把它种在地里,人们吃了禾苗结出的谷子后个个长生不老。
  空心砖上的嘉禾,个头比马还高还大,一棵苗上结出了四个沉甸甸的谷穗,这对当时以农为本、靠地吃饭的人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和瑞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视觉设计洛报集团版式工作室 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