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幂发表学术文章,为何“举动皆错”?

日前,引发众多网络关注的“杨幂论文”,终于让人看到了全貌。微博@环球时报文娱6月24日发布了杨幂署名文章《浅谈影视剧中演员创作习惯——以电视剧<哈尔滨一九四四>为例》的全文。毫无意外,这篇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CSSCI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的文章,再度引发了争议。
图片
这次的争议点在于“查重率太低”。据澎湃新闻报道,有网友称将上述文章进行论文查重后发现,杨幂这篇文章的查重率“只有0.9%”。有查重软件提示,查重率低,论文的引用文献和参考资料不足,这将使得读者对论文的可信度产生怀疑。有人质疑杨幂的文章是否达到发刊标准,对此,@中国新闻周刊从中广联合会学术部获悉,已关注到网友质疑,目前正商议,“因为是一个热点问题,中广联合会会有一个统一意见”。
就杨幂这篇文章引发的热议来看,几乎到了“举动皆错”的地步。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查重率太高,大概率又会陷入“抄袭”的争议。而在此前,关于该文会不会是代笔、标题里的“浅谈”二字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全文只有三千字、疑似使用AI云云,也曾引发过讨论。
这篇文章,得到了堪称论文答辩一般的审视,也似乎露出了一个个破绽。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此文其实当不起严苛的学术审视?
从文章内容看,就是篇以自己所演作品为主题的创作经验之谈,“查重率”“学术深度”等或许本来也谈不上,拿严格的学术规范逐一去衡量,未免有点刻舟求剑了。
回头来看此番杨幂的刊文风波,与其说这篇文章本身有什么,倒不如说是一种身份的错位。演员发表学术文章,看似是个跨界的“美谈”,但也触及了一根敏感的神经——这是不是一种赢者通吃?诸如“知名度高的演员可以轻易跨过学术门槛,连普通学者心心念念的‘核心期刊’都轻松拿下了”。
这也是为什么杨幂的文章受到了这种高密度的审核,可以想像,其背后有一批“学术中人”,在以学术角度仔细检查该文。
这或许是一种执念,即对学术门槛的捍卫,也让该文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始终充满了一种张力。
当然,演员本人未见得有“争抢学术资源”的意识,标题里的“浅谈”二字本身也反映了一种谦虚的姿态:只是借一个场合,和公众以文字的方式对话。但这不妨碍这件事有一种符号意义,就像此消息刚一发布,被着重圈出来的反而是这家刊物的“级别”。原本一件简单的事,被放在了资源、阶层的语境里。
这种讨论肯定存在某种错位,无论文章本身或是事件性质,相信都不会那么复杂。但也提了一个醒:演员的跨界不是那么容易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门槛,当公众人物想要跨过这些门槛时,他/她是否遵守本领域的规范和逻辑,又是否动用了超常规的资源,这些方面一定会受到格外严格的审视。
负面案例在以往确实也发生过,所以艺人及其粉丝,也不妨多理解舆论场上那些“挑刺”的声音:
人们的锋芒未必是冲着演员去的,着眼点其实还是公共资源。
对演艺人员来说,这也并不意味着不该在知识上求进步,或者就该放弃对学术的兴趣。只是自己也应当有心理准备,身为公众人物,遇到更严苛的评判是无可避免的事。自己能做的,大概只能是通过学术产出、言谈举止来证明自己,来展现自己的货真价实。
而对于一篇发表在“交流之窗”栏目的文章,公众不妨宽容以待,无论学术水平几何,这至少代表了一名艺人愿意以一种学理化的表达去反思梳理自己的职业。而对于艺人来说,也不妨当作一个勉励:这篇文章可能还达不到证明学术水平的程度,社会不会因为艺人身份而降低对学术的要求,自己如果有学术意愿,那么真的需要格外努力,届时相信舆论也不会吝啬真诚的赞美。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