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底下好“乘凉” 17种特色资源实现“与粮共舞”

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摄影报道
6月27日早上8点过,简阳禾丰镇天府农业科创园成农林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岳川手拿剪刀走进田里,时不时蹲下剪掉一丛丛藿香的幼嫩枝条装进自封袋,并随机查看着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检查是否有病虫害发生。
图片
藿香
图片
藿香
除了藿香,这个基地还种植了多种简阳丘区地方特色农林种质资源,对它们进行保存、研究等。本地物种如何保护研发?如何带动当地农业发展?6月27日,封面新闻采访了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岳川。
图片
岳川
创新科学种植模式带来农业增收
在基地的一片台地中,一排排玉米整齐排列着,走近一看,两行玉米间还种有薄荷、藿香、茴香、蒲公英等植物。“这片区域主要保存的是药食同源植物。”岳川介绍,今年在“禁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的政策要求下,在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模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粮特间套种植模式”。
图片
唐菖蒲
什么是“粮特间套种植模式”?岳川解释道,即粮食作物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间套种植,经过初步筛选,用藿香、薄荷、留兰香、蒲公英等6种较耐荫的植物与玉米进行宽窄行间套。在这种模式下,高矮杆作物、深浅根作物搭配,光、热、水、土、肥等资源利用充分,整个土地利用率更高了,虽然每亩玉米种植面积减少了,但种植了其他作物,每亩地的总产值变多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拓宽丘区农业增收渠道。
已保存17种地方特色农林种质资源
该基地已建设地方特色农林种质资源圃20亩,目前已收集保存龙泉山以东山地区和丘区零散分布的地方特色农林种质资源17种,包括何首乌、百部、黄姜等药用植物7种,藿香、茴香、薄荷等药食同源植物8种,黄蜀葵、唐菖蒲等景观用植物3种。“经过两代扩繁,目前各资源在地保存面积均在0.5亩以上,资源个体数量均达到了可系统开展各项试验研究的种群规模。”岳川说。
如何选择引入物种,他说,主要收集的目标物种为非濒危植物、非孑遗植物、非国家保护植物。在此基础上,针对可直接开发利用的资源物种进行收集保存和驯化扩繁。
他还介绍,在收集种源时,本着维护资源物种原生境生态平衡的原则,主要通过收集种子、采条扦插、采集株芽等方式进行引种,杜绝一切有损植物根系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野蛮引种方式,“我们的资源物种在收集引种后,原生境中该物种的植株还在,生态平衡并未受到影响。”
未来加大技术培训和成果应用推广
简阳地处龙泉山以东,丘区地貌特征和干旱少雨气候导致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以玉米、红薯为主的粮油产业占主导,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动力源。收集保存简阳地方特色农林种质资源并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是探索发展简阳新兴种植业的有效手段。
“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只是手段,而可持续开发利用才是目标。”岳川说,将通过不断创新特色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引导简阳农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特色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拓宽增收渠道。
“目前资源收集保存和驯化扩繁已取得阶段成效,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包括种植技术、栽培模式、新产品研发和应用途径研究等,同时加大技术培训和成果应用推广。”岳川说,引导黄姜(盾叶薯蓣)、栝楼、茴香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培育简阳中药材产业;围绕薄荷、藿香、蒲公英等功能型蔬菜和保健饮品开发开展深入研究和应用示范,引导简阳特色新兴种植业成形成势;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坡地宜机化改造后形成的生态脆弱区,探索资源物种应用于生态修复和田园景观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建立资源物种原生境生态修复补偿机制,保护植物多样性,维持丘田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