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启幕

图片
群展“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于2024年6月22日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启幕。展览源自策展人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在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神经艺术领域的长年研究,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在机器学习和新媒体层面的意义与启示。展览邀请到六位来自不同国家、跨越代际、多元学科的艺术家——范冉冉、陆明龙、乔汉娜·赖希(Johanna Reich)、于尔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王拓、谢南星,并试图对他们的创作进行解读,探索当下时代的人机关系及其存在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开幕当日,策展人箫岭及艺术家进行现场导览,并开展主题为“感知、存在与技术意识:多学科交流与对话”的学术论坛。除此之外,艺术家范冉冉和于尔根·斯塔克分别开展场域特定行为表演。
图片
图片
图片
“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展览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开幕论坛
开幕论坛以“感知、存在与技术意识:多学科交流与对话”为主题,策展人箫岭邀请四位参展艺术家——范冉冉、乔汉娜·赖希、于尔根·斯塔克、谢南星,及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杨念慈一同交流展览内核、艺术手法及代表的多种观点,深入探索人机关系的现实意义、数字时代中意识不断演变的特性等。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杨念慈表示,过去几年中,中德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保持着非常密切的交流与沟通,希望通过德国艺术家乔汉娜·赖希和于尔根·斯塔克的作品,能够与中国观众产生更多对话交流,促进中德文化关系的进步。
图片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杨念慈,“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图片
策展人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策展人箫岭表示,当下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和机器走向共生的时代,希望通过展览探讨,例如“人类大脑如何连接?如何学习、储存和处理信息?”、“伴随技术的进步,大脑神经元回路如何演变和发展?”、“在即时数字互联和瞬息万变的当下时代(VUCA环境),个人和集体身份将会如何转变?”等多角度问题,从而引发观众思考。
与此同时,艺术家范冉冉结合装置作品《噎》,针对“假设机器拥有意识,它们如何看待人类”这一问题进行观点阐述。艺术家乔汉娜·赖希作为联觉者(Synesthete),则以解读作品《私语|瞥见绿色》(Hynitha | Joril Sarinan)向观众讲述,自己如何看待人与机器间的协作并以此进行创作。
图片
艺术家范冉冉,“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图片
艺术家乔汉娜·赖希(Johanna Reich),“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除科技方式创作讨论外,艺术家谢南星以传统媒介创作的绘画作品《明信片No.6》、《明信片No.9》为例,从人工角度阐述自身坚持非AI创作的原因。艺术家于尔根·斯塔克在延续人工创作的同时,以行为艺术表演作品《传播模型04—传声筒》(Communication Model 04 - Chinese Whispers)创作理念向观众呈现信息传递间的瞬间存在性及相关改变。
图片
艺术家谢南星,“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图片
艺术家于尔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边缘阶段:感知、存在和技术意识的探索”论坛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行为艺术表演
论坛结束后,艺术家范冉冉和于尔根·斯塔克分别开展场域特定行为表演,更为深入、全面地向观众解读作品内核,现场观众积极参与,以亲身感受的方式了解作品中涵盖的“人机关系”,对于文字语言、视觉语言、编程语言及信息处理误读及空白作出自身解读。
图片
图片
艺术家范冉冉行为艺术表演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在作品《噎》的前方长廊,印有特殊文字的黄色祝福纸条悬挂两侧,观众聚集走廊中央,艺术家范冉冉在观众环绕中展开行为艺术表演,她的手掌沾满红色印泥,按照一定图案穿梭在作品空间中,并随机戳破并撕开特殊材质布面,露出艺术装置摘取身旁黄色“护身符”,并将“符”作为礼物送给观众。
图片
图片
艺术家于尔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行为艺术表演现场,山中天艺术中心,2024。
于尔根·斯塔克的行为艺术表演《传播模型04—传声筒》,由12名志愿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纯白色空间内,12位身着全黑服饰的志愿者坐在白色桌椅前,等待观众通过文字纸条向其传递话语,接到语言文字后,志愿者按个人理解依次向其他志愿者传递,在12层理解之后,向观众输出一份写有原文字及最终文字的纸张。
论坛预告
展览期间,山中天艺术中心还将围绕展览举办一系列的现场和在线对谈,邀请艺术家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并与策展人和来自艺术界、学术界,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受邀嘉宾进行对话。
l7月论坛(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
主题:《解开心灵之谜:当代艺术中的心理学视角》
地址:山中天艺术中心
嘉宾:策展人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艺术家范冉冉、王拓、谢南星,⼼理学家秦晓洁
内容:论坛将从心理层面深入探讨展出作品,它们如何反映或引发内省、自我意识以及对人类心灵的探索。讨论可能涉及身份、感知、情感和潜意识等主题,关于艺术在理解和表达心理状态中的作用,参与嘉宾将分享他们的观点。
l8月论坛(具体时间以官方通知为准)
主题:《屏幕之外:人工智能、影像和艺术愿景的融合》
地址: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嘉宾:策展人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艺术家乔汉娜·赖希(Johanna Reich)、于尔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王拓,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院长欧彬(Robin Mallick),北京格林科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安东(Tom Van Dillen)
内容: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和影像技术对当代艺术实践的影响。讨论主题包括,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融合、影像作为探索技术意识的媒介,以及艺术在数字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参与嘉宾将分享他们对技术与艺术交融的独特⻅解和观点。
关于山中天艺术中心:
山中天艺术中心位于北京朝阳区751艺术区内。它致力于打造有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每年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以及品牌合作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各项艺术公益活动。它意旨在创建一个以艺术教育为基础、青年艺术家扶持为核心的艺术交流与创作平台,为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教育资源。山中天艺术中心由著名建筑师金秋野设计,是一座融合了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综合体。除了主展厅外,还设有青年艺术家共创空间、艺术衍生品空间、多功能厅和咖啡厅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