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和平峰会:为了和平,欧洲还要付出多大代价? | 循迹晓讲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8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Follow us

现在的欧洲尤其是西欧大陆早就实现了和平,由于几十年不知兵事一度还有人说他们武备废弛。殊不知过去几百年,人类社会中战争爆发频率最高的地方基本上发生在欧洲。当然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战争,因此,面对一场接一场的战争,欧洲人在几百年前就开始构想和平计划,并为此做出了种种尝试,并直到近几十年才实现了这一夙愿。


图片

◇ 图为罗马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


在中世纪以前欧洲是比较和平的,因为只有一个罗马,从中世纪开始,由于欧洲四分五裂,国王的命令不出首都,地方有势力的诸侯、领主、修道院之间经常爆发战斗,国王本人无力管辖。而教会拥有较大权力,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让自己的领地内免遭刀兵,教会发起一项“上帝命令和平运动”,规定禁止教区内的所有人员,在休息日和节日进行战斗,这项规定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改善了社会治安问题。


很多国家和自治城市在教会影响下,也陆续颁布“和平法令”,法令除了对扰乱和平的行为进行实质性惩罚外,还规定禁止私斗,一切交由法院裁决。不过这个法令颁布和执行是两码事,大伙该打仗还接着打仗,它存在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给后来者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图片

◇ 图为三十年战争前的神罗势力范围


到了中世纪末期,各国都在逐渐加强中央集权,教会的权力不可避免的遭到冲击,王权和教权的矛盾逐渐加深,双方爆发了许多冲突,连罗马教廷都被攻陷了好几次,国王与其境内修道院的战争就更多了。然而无论是国王还是教皇,彼此都是上帝的子民,相互杀来杀去实在不像话,于是有学者就想仿照“上帝命令和平运动”那样再次设计一套秩序,通过建立一个权威组织来维护和平,威慑一切战争行为。


图片

◇ 图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59年3月22日~1519年1月12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大公(1493年-1519年)


其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想成为那样的权威,1495年,他颁布了一份《永久和平宣言》,宣布在帝国境内各个诸侯禁止私战,由法院负责解决纠纷,皇帝借此加强了帝国对境内教会和诸侯的管理。不过各诸侯也发现了问题,皇帝把保护和平说的冠冕堂皇,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实际上是把征战的权力收到了他的手里,各个诸侯私战的权力一旦被取消,明天皇帝要向自己多收税,自己能不能反抗?今天皇帝不让我打仗,明天皇帝保不齐还要推出什么禁令。


此外由于皇帝本人实力有限,就算他派出特派员到地方上解决纠纷,也会由于强龙难压地头蛇的问题,造成相关判决执行的拖延或者得不到执行。马克西米连想要的帝国和平始终没能实现,相反由于这份宣言,让神罗和神罗信奉的天主教成了各诸侯的众矢之的,1552年神罗在强推天主教的战争中被新教诸侯击败,皇帝查理五世被迫退位,神圣罗马进一步的走向衰落。


图片

◇ 图为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20年–1556年在位),尼德兰君主(1506年–1555年在位),德意志国王(1519年–1556年在位),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首位国王(称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


此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的战争大多是围绕着宗教信仰展开,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7世纪前半叶的三十年战争。这场战争基本划定了教会的势力范围,而三十年战争最大的成果就是《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直接奠定了国家之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的共识,后来打破这一共识的国家无一例外都遭到收拾。


图片

图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约复原油画


而由宗教引发的战争基本消失,很快各国矛盾就变成了领地上的争端。在1713年打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他们找到了维护和平的方法,为了满足欧洲各大国的胃口,西班牙大部分的欧洲领地和殖民地被大国瓜分以维持欧洲均势,如果欧洲能一直保持均势,那么和平不就会一直存在了吗?自此均势政策就成为了欧洲外交的基本原则。


波兰在18世纪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也是为了维持三国在东欧地区的均势,英国在此期间更是一直在做一个离岸平衡手,不让欧洲大陆有一个实力远超其他国家的霸主,目的也是维持这份均势。此时欧洲人在维持均势的过程中发现,现在最能破坏均势的是法国人,17世纪末法国在路易十四的治理下走向崛起,国力的强大助长了路易十四的野心,使得他这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图片

◇ 图为“太阳王”路易十四


在欧洲人眼里一个过于强大的法国就是破坏欧洲和平的火药桶,于是欧洲人决定邀请那些被文化上排斥在欧洲之外的强国上谈判桌,以制衡法国的影响力,自此俄国和奥斯曼帝国开始成为欧洲人的座上宾。面对欧洲人抛来的橄榄枝,俄国沙皇更是兴奋的不知所措,此后几百年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他们的领导者都在为了进一步融入欧洲而不断努力,殊不知当初欧洲人接纳他们的时候只是为了拿他们当枪使。


在欧洲各国努力实现均势的时候,一众思想家们也在构想着实现和平的方法。哲学家康德就提出了让世界实现永久和平的办法,首先要建设共和宪政,在共和制里发动战争要得到公民同意,代价也需要公民承担,公民们考虑到代价后基本上就不会鼓吹战争了。接着各个共和制国家应该组成联盟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国际法,国际法限制国家的战争行为,保护国家的自由。最后是世界每个人都享受平等待遇,人类不只是某一国家的公民,而是世界公民。


图片

◇ 图为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


康德的这一番言论不仅引发了轰动,更是给了世人相当大的启发,比如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成立的国联,以及今天的欧盟,他们的组织运行模式就都有康德思想的影子。


不过在康德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的思想还是太过于超前,当时各国在欧洲虽然实现了均势,可由于对全球殖民地的争夺,让他们再一次陷入战争,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协约国由于提出了极为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让一些有远见的欧洲人认为这就是下一次战争的导火索,为了阻止战争爆发,甚至有人提出了“中欧联盟”方案,将欧洲大陆取消国境线,以维也纳为中心,像切蛋糕一样将欧洲大陆分成24个州。


不得不说这个方案确实很有想象力,可实在是过于天马行空,中欧联盟的草稿在写成之后就被堆在档案馆里,欧洲可不可避免的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打的自己遍地废墟元气大伤,他们才终于得到和平。


图片

图片

◇ 上图为反映一战凡尔登战役的油画作品 下图为二战盟军登陆后,奥马哈海滩上收集战友尸体的美国士兵


历史上欧洲一直没能实现和平,是因为欧洲从封建采邑制度到近现代的民族国家,随便一个欧洲强国就能打得一整块大陆鸡犬不宁,那强国碰上强国,距离如此之近,加上利益冲突如此之错综复杂,自然是互相看不顺眼,直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自己给自己打得非常惨烈,满地找牙,再加上美苏的冷战对立,欧洲反倒能冷静下来,保持自己的和平。


此后多年时间里,他们一系列的合作也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真能几十年不打仗,甚至还能走向团结搞欧盟,这时候在他们眼里战争就注定成了最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