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修音史:习惯了化妆,还愿意比素颜吗?

全文6538字,阅读约需1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修音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广泛应用,争议一直存在,从最早的Auto-Tune到现在的现场不修音节目《歌手2024》。

02修音软件在电视节目里逐渐普及,改变了人们对真实的期待,但修音技术并不能完全掩盖歌手的缺点。

03然而,修音已成为音乐综艺节目的标准流程,甚至成为艺人的“保护费”,导致部分选手在节目中表现不佳。

04业内人士认为,修音并不是万能的,音色、力度、穿透力、现场感染力等无法修音,AI取代不了人性的。

05未来,电视节目将如何平衡真实与完美,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随着修音在电视节目中的广泛应用,争议也一直如影随形。(视觉中国 图)
远在美国的地球物理工程师安迪·海尔德布兰德博士大概不会想到,自己的一项发明将永远改变现代流行音乐。
这是1997年,在大洋彼岸,最早的修音工具Auto-Tune已经被制造出来,并在2000年初的欧美唱片工业中得到蓬勃运用。不过,这个行内的秘密超过十年后才得到公开披露:2009年的格莱美奖颁奖礼上,一个摇滚乐队抗议行业使用Auto-Tune进行修音;《时代》采访的匿名录音工程师承认,“现在每位歌手都假设你会用软件处理他们的歌声。”
同样在21世纪的头个十年,中国电视上开始出现专门的音乐节目类型,央视2000年1月推出的歌唱类节目 《同一首歌》首开先河。随之而来的就是假唱争议,崔健在2002年发起的“真唱运动”。那英等众多歌手都被卷入其中,不得不一一表态,反对的声音强调,很多时候演出的音响效果有限,假唱是主办方的要求,歌手也很无奈。
很快,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直播火遍全国,各类走音、“车祸”现场,为节目增加不少谈资。
2010年,美国老牌音综《X音素》爆发了修音丑闻,节目创办人、评委之一西蒙·考威尔下令禁止使用Auto-Tune。《时代》杂志更是将Auto-Tune列为“50大最糟糕的发明”。
修音风波却没有影响这类音综的版权畅销海外,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各大电视台盛行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开始制作更专业化的音乐综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2012年开播的《中国好声音》。
从此,修音进入了中国电视史。《中国好声音》播出期间,舆论一度掀起对修音的巨大质疑。从节目组矢口否认、直播露馅到如今的人人习以为常,修音的技术没有过多进化,改变的只是人们对真实的期待。
一部修音史,也是中国电视音乐节目变迁的缩影。
资深音乐制作人陈美威从2000年左右开始接触Auto-Tune,当时主要用于唱片录制中,将差距微小的音准调好。二十多年来,见证了修音软件在电视节目里逐渐普及,他用“复古”来形容直播不修音的《歌手2024》。
“不化妆,大家都来比素颜,这挺好的。”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可是你说要每一个节目都这样,我觉得不太可能。”
图片
《超级女声》等最早一批真人秀节目通常采用直播的形式,演唱没有经过修音。(资料图)
跑调罗生门
键盘手闵博俊曾与乐队合作助阵2009年的《快乐女声》,他记得当时现场录制进去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声,没有音轨,“想修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2012年,《中国好声音》找来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音响总工程师金少刚担任音响总监,音响设备耗资2000万元。
陈美威曾做过《中国好声音》的专业评审,刚开始他点评选手的表现,会指出哪里音准不对,可等到节目播出,才发现唱段里原有的音准问题都不见了,显得他的点评有点像在无病呻吟。
这时他才意识到,节目是会修音的。下一次录制,评审之间互相提醒:别点评音准问题,说了无效,反而让观众以为在故意挑刺。
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增加了修音的必要性。刘阳多次以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审的身份参加音综录制,他发现,“当一个东西留在网络上,可以被反复地欣赏、反复地琢磨的时候,大家伙开始在意这些瑕疵了,总觉得瑕疵很刺耳,不应该有,那就要去修。”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播出伊始就卷入了修音风波,不少观众质疑歌手的演唱被美化过。当年,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写下两千字的科普文,指出“这种简单的技术早就是录音行业公开的秘密了,但是几乎没有人出来科普过,估计是为了饭碗和收视率吧,只要有人继续被骗,修音高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也有人站出来为修音辩护。比如,乐评人李如一写下《修音无罪》一文,语带不平地指出,修图早已被坦然接受,而听觉领域的修音却被视为有某种道德原罪。他认为,反对修音是一种“天真的人本主义”,用技术修正音准,只是赋予了对人类弱点进行修正的能力。
尽管如此,此时的电视制作方对于修音仍是讳莫如深。《中国好声音》宣传总监陆伟接受公开采访,强调只有现场调音,没有修音,“我们的节目是没有必要修音的,我们的学员演唱实力太强了”。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了不止一位《中国好声音》的参与制作者,对方均婉拒了采访。
图片
《中国好声音》开始在电视节目中启用更专业化的音乐团队,不惜重金打造听觉效果,不少受访者表示,其中就加入了修音的成分。(资料图)
直到当时,修音还不是所有音综的必备环节。
2014年,《金钟奖-中国音超》强调不修音,结果多位歌手频频走音,总导演夏枫回应“歌手也是人,不是机器,难免出现失误”。《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从节目半程开始改为直播,前几期完美无瑕的选手们忽然变得判若两人,总导演徐滨称,“我们的观众听惯了修过音的假声,反倒不愿意接受能真正反映歌手演唱水准的直播了。”
《中国正在听》录制前连续彩排了整整四天,播出后仍被观众诟病是“KTV水准”。制片人黄瑾不无委屈地说:“《中国好声音》的决赛在直播的情况下也没有修音,大家可以去听唱成什么样子,而且还是前四名,我们只是海选阶段,已经唱得很不错了。”
修音的普及更像是音综之间内卷的结果。混音师李水泽宁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可能《中国好声音》修了音,那个节目没有修音。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都唱得好,那个节目出来都唱得不行,所以大家现在都修。”
2015年,新加坡女歌手陈洁仪在《我是歌手第三季》中遭到淘汰,引来粉丝不平。参与现场录制的乐评人邓柯事后解释,她被淘汰的决定性原因是走音严重,但节目组修了音。然而,另一位现场专业评审科尔沁夫又对媒体称,陈洁仪一点都没有跑调,只是口音特别引起的误会。
跑调与否,最终变成无法分辨的罗生门。
图片
2014年,包括《中国正在听》在内的几档节目强调不修音的原则。(资料图)
“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不输唱片”
2016年,国内首档明星跨界音综《跨界歌王》开播。观众们惊讶地发现,尽管许多明星本行不是唱歌,演唱却几近完美,节目是否修音再度掀起讨论热潮。
节目监制李红山接受采访时公开承认:“实话告诉你,肯定有修音。”他转引节目音乐总监捞仔的话说,修音是现在音乐节目的标准流程。
无论舆论是否接受,修音都不再是秘密,光明正大站在了台面上。
混音师万知入行13年,参与过多档头部音乐综艺的制作,他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一档音综标准的配置:通常会有专门的音乐团队负责编曲、声乐指导、乐队演奏、混音等,这些都由音乐总监统筹并全程把控。
市面上谈及的修音,主要是指修正音准和节奏。万知说,近年节目字幕中出现的“音频编辑”,实际上指的就是后期人声修音团队,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现场录制的分轨进行整理,并对人声和乐器进行音准和节奏的调节。
另一位混音师李开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修音团队收到的音源自然是各种情况都有:跑调、破音,清唱中串了过多的乐器声或观众呼喊声,忘词等,都需要后期处理掉。跑调算是好修的,直接用软件将音准修正就行。
而对于整个混音工作而言,修音大约只占10%,混音真正的工作是做音乐的整体平衡,包括动态、频响、空间等等。“真正的混音师干的不是修音这件事情,只是大众总会关注这个艺人的人声好不好听,音准节奏差得怎么样。”万知说。
以目前的技术,音准上下偏差两度左右都能解决。如果偏差了四五度,虽然也可以修准,但音色会大大变样,效果听起来就像机器发出的电音。
这些年,修音软件越来越精细化,闵博俊记得,过去修个大两度的音,人声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小三度都没问题。
甚至连颤音都能修。陈美威以尾音的处理举例,如果歌手的尾音唱得太直白,可以人为修出颤音,颤的长短、比例都可以调整。“现在的综艺节目已经不输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片
2016年播出的《跨界歌王》承认进行了修音,并表示这是音综的必备环节。(视觉中国 图)
至于节奏,万知在修音时会参考歌手现场的情绪表达,如果错得太多才会考虑修节奏,小失误可以忽略。在他看来,演出时根据现场的氛围、情绪动作的变化,歌手的节奏有一点点不准是可以理解的,这是“现场的感觉”。
万知说,修音也要注意尺度,如果一位歌手的音准已超过90%,他不会全部都修到100%,“能不修尽量不修,这样会比较真实”。
李水泽宁做了六年混音,他认为虽然音准有绝对的标准,但有时全部修准后,反而不够自然好听。最大的难点在于“平衡准确度、自然程度、美感这三者,这个没有绝对的标准”。
他合作过某些歌手,音准上稍有瑕疵,但整体唱得好听、感情也饱满,不过对方不满意,要求一定要修得十分准,最终他也只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修音已大行其道的2016年,老牌节目《超级女声》停播多年后回归,仍然采用全程直播的形式,像是一种返璞归真。决赛时,一位选手多次走音,仍获得冠军,引来了争议。但节目制作方依然坚称,不修音未必是坏事:
“如果从一开始就用修音来保护节目、保护她们,最终也将害了这批在音乐上并没有真正定型的新人们,纵然如今的播出效果好了,那么以后呢?未来呢?难道天天带着修音设备和御用录音师走?”
都想制造完美偶像
2018年,两档偶像选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接连播出,开启“全民Pick”热潮,这一年也被称为“偶像团体元年”。随着越来越多未经专业训练的艺人入局,修音争议在选手们强大的粉丝应援团作用下,也被推至新的高潮。
“我感觉所有的人都在唱歌,包括说相声的也在唱歌。现在变成了一种速成吧。”闵博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他看来,歌手的门槛正在下降。
偶像艺人是修音的“重灾区”。万知为许多唱跳表演修过音,边唱边跳难度大,很多人不能平稳地完成,后期修音存在可预见的困难,即便修了,效果也不会很好。这种情况下,就要在前期录制时“下功夫”。例如,让艺人先站着唱两遍,录下较为稳定的人声,之后再进行正常的唱跳表演,后期修音时直接将过于难修的唱段替换掉。
“但不可能弄成像唱片那么精致,那就太假了,大概发挥到70%的程度就OK了。”他说。
万知见过一些年轻艺人,现场演唱时很依赖同度伴唱,不怎么张嘴出声。这时音响师只能将同度伴唱调得更大,艺人听见了,反而更不出声。对方清楚可以靠后期解决,“就拿他前面的几次录音往上替呗”。
然而,粉丝们误以为修音后的是艺人的真实水准,如果某次演唱效果达不到预期,反倒指责是混音师“反向修音”。万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实际上艺人唱得比播出效果更差。
“对这部分人来说,修音确实是一块遮羞布。”闵博俊怀念老一辈的音乐人,他们才称得上职业歌手,有时即使技术允许,也不让修音。而现在很多艺人不再反复练习,抱着“反正都能修”的态度,“修音就像交了保护费一样”。
刘阳带过不少艺人参加音综,发现节目里的一些歌手其实是资源置换来的“关系户”,唱得怎么样无所谓,节目方看重的是对方的流量,即使唱砸了,也能靠后期修音。修不了也没关系,说不定能上热搜。
这些歌手一到线下或是直播就会露馅。刘阳曾在深圳参加一个颁奖礼,几首耳熟能详的热歌根本没法听,“你都会惊讶,这是怎么唱出来的?它在这个音乐产业链里就是一个瑕疵品,因为它是靠修音之后的录音室版本火的,根本就没有达到现场演唱的标准。”
他还见过明明不会打鼓的艺人,被要求在台上边打鼓边演唱。“都想制造完美偶像,这是我们现在生态下产生的畸形产品。”刘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图片
2018年后,《创造101》《青春有你》等偶像选秀节目风行,现场演出与播出的版本常常被拿来对比,引起修音太过的争议。(视觉中国 图)
就连一贯强调“Keep real”(保持真实)的说唱歌手也背上了完美偶像的包袱。李开奇为说唱节目做了两三年混音,他明显感觉到,一开始的修音还有个度,允许保留一点现场感,后来越来越苛刻,“要修得特别特别准,特别特别齐,基本接近于唱片”。
除了选手忘词这种重大失误只能保留,大部分瑕疵都会被修掉,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并不清楚为何某个选手被淘汰。
“这就是问题。”李开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很多时候张三输给李四了,是因为张三现场唱得没那么好,但实际节目播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他俩唱得一样好,因为都修过了,所以观众听不到。”
节目播出的歌曲会上传至音乐App被流传,在李开奇看来,这加重了选手们的偶像包袱,“一定要要求你修得跟专辑一模一样”。
随着比赛推进,每个人的压力都与日俱增,后期李开奇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到比赛中后期,收到的要求越来越多,最多时一首歌修过十几个版本,精神近乎崩溃。
“就是跟唱较劲。选手压力太大了,所以他听自己的混音很容易听进去了,他会要求每一个字都特别准,才觉得OK。”
后来,李开奇退出了这档节目,“现在不怎么弄综艺了,太烦了。”
“修音是一种特权”
谁来决定怎么修?
很多时候,修音不只是由音乐团队决定的,艺人、节目组、音乐总监都是关键,特别是后两者,多数情况下才是拥有定夺权的人。
万知和团队提交的第一版音频通常以音乐性为标准,但有时节目组为了话题效果,会要求保留艺人的某些瑕疵,这时他们也只能更改。
他之前为某位女演员在晚会上的表演修音,提交了第一版之后,导演提出保留女演员的某些演唱“特点”——“我们统称为特点,不说准不准的问题”,万知隐讳提到。在反复跟音乐总监和导演确认过后,他重新做了修改。没想到,这个表演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登上了微博热搜。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音乐科技学院院长王磊做过《声入人心》的混音师,节目组有一个小团队,专门给声音提意见,每一期会把修改建议汇总给他。有一次,对方提的意见是,阿云嘎的声音没体现出“王子”的感觉。
“这样的修改意见让我怎么去理解?因为没有办法换算到哪些参数是王子。”王磊接受采访时说,后来才试出来就是需要混响大一点。
据他说,有些节目除了导演组和音乐总监会提意见,有时艺人也会派人来打招呼。例如《跨界歌王》,参加的都是明星,会通过各种途径递话。
图片
2017年,《中国有嘻哈》播出,中国音综发展出更加垂直化的门类。(视觉中国 图)
李开奇也遇到过麻烦的情况,参与一档节目的混音时,有些艺人是之前已赢得比赛的选手,“回来之后都已经是明星了”,要求变得更高,这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闵博俊是盘尼西林乐队的合作键盘手,近两年和乐队一起录制的节目,基本上都是由他自己来处理混音。“每个音乐人的音乐风格不太一样,就是咱们说的质感,可能普通人听得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你长期从事这个行业的话,如果不在你的审美范围内,你就会觉得很难受。”闵博俊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样做的很大原因是减少和节目组方音乐总监沟通的成本。
他遇到的节目组大多尊重乐队的意见,偶尔也有过反复调整的情况,“最后调到大家都筋疲力尽,节目也要开播了”,最后只好听从节目组的安排。
“我觉得修音是一个特权。”刘阳观察,很多咖位不够大的艺人方就对修音没有太多话语权,按流程,节目组会收集他们对于后期修音的意见,但未必会采纳。
他见过大咖艺人有时会被允许私下找另外的混音团队进行后期混音,以便更自由地把控混音质量。
刘阳曾在现场见过,一些强势的艺人亲自到场,盯着混音师修音,直接要求某个地方拉起来、某个地方消掉。有时发生撕扯,“这就涉及音乐审美的问题了,”刘阳说,“按音乐圈的调性,就是论资排辈,拿你的人气、代表作和舆论压死对方。”
返璞归真,有必要吗?
如今修音无处不在,用万知的话说,“就连真人秀节目里无伴奏的这种随便哼两句都会修。”
时至今日,强大的修音面前,对真唱的呼吁似乎意义不再,当年被崔健直指多次假唱、卷入风口浪尖的那英,却成了《歌手2024》少数敢于应战的歌手。
2024年5月,这档节目以全程直播不修音的形式开播。每位歌手都与节目组签署了“one take”(一次过)协议,舞台上音乐响起后,表演就不能停下,必须一气呵成。那英在发布会上坦言,接到邀约后她一直做表演“车祸”的噩梦,但还是下定决心,“其实现场车祸是有魅力的,也就是虽然出错了,但我的情绪还在……那就将错就错吧!”
的确,第一期的表现就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她的情绪——“特别紧张……我感觉我的魂都不在了。”她扶着墙下台时说。
图片
歌手那英参加全程直播、不修音的《歌手2024》。(资料图)
事实上,在《歌手2024》之前,近几年陆续有一些主打全开麦、不修音的节目面世,但不约而同都在邀约嘉宾时遇到困难。
《百分百开麦》导演提到,节目组在录制前一周才把所有艺人定下来,他们接触了三百多个艺人团队,最后只有四十多个能来。一位艺人在唱跳过程中麦克风掉落在地,结束后提出补录,但遭到导演组拒绝。这位艺人当场就哭了。
在陈美威的从业经历里,他有时会刻意不修音,保留细微的瑕疵,宣传时着重强调这位歌手“one take”,凸显对方的实力。
不修音的节目也并非都喜闻乐见。《百分百歌手》的一条评论道出了观众的潜在心态:“听习惯了修音的节目,现在听不修音好像会有羞耻感。”
精致的品质还是真实的传达,始终是萦绕在音综制作者身上的两难抉择。
所有受访业内人士都强调,修音并不是万能的。陈美威说,修音就像遮瑕,只能掩盖缺点,除了音准和节奏之外,咬字、音色、气息、情绪、口气等等都无法修音。
在做《中国好声音》专业评审时,可能早在录制的第一期,他和其他评审就能预测出前几名甚至冠军的人选。“他唱歌就是跟别人不一样,”陈美威回忆,“这种东西是电脑根本做不出来的。修音并不是无中生有,一个歌手会不会唱歌,跟修音其实关系不大。”
“你的音色、力度、穿透力、现场感染力,以及你的歌词、表达,这些内核上的东西是技术无法取代的。”李开奇对南方周末记者说,“AI取代不了人性的。”
但听众的耳朵或许早在这个过程中悄然改变,沸沸扬扬的五月天风波至少说明,即便几万人身处现场,演唱仍可能真假莫辨。
“你没有办法判断到底怎么样才算假唱,”李水泽宁的态度很典型,“假唱都禁止不了,修音更不可能禁止。”
2023年,Auto-Tune的发明者安迪·海尔德布兰德获得第 65 届格莱美技术奖。这也许意味着,曾经饱受争议的修音技术,最终得到了主流认可。
陈美威把技术的更迭视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脚步,就像CD会消失、电脑会到来,过几年问题就会变成:“你听到的是真的创作还是AI的创作?”
当人声追求完美时,机器却在假装出错。刘阳周围的很多朋友最近尝试让AI唱歌,并制作出成熟的录音室母带。有一个前辈特意在原本完美的音轨里添加了一些瑕疵,“AI太准确了,要让它稍微错一点,才能更逼真”。
为了测试是真人还是AI,朋友发来三首歌,刘阳只猜对了一首。
(应受访者要求,万知、刘阳、李开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翁榕榕南方周末实习生 董嘉迪
责编 李慕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