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费险被“薅羊毛”?电商管理与保险机制需反思与重塑|荔枝时评

文/毕舸
(作者毕舸,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一项旨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创新服务成为“羊毛党”的逐利场,该如何重构公平与信任?
据中国之声报道:有女装品牌创始人公开指出,原本旨在缓和网购退货争议、优化消费者体验的运费险,竟被部分人士扭曲成一门“生意”。这些职业退险人利用平台规则漏洞,通过虚假下单、快速退货的方式,赚取运费险赔付与实际快递费之间的差价,不仅严重损害了商家利益,更触及了法律红线,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当然,“薅羊毛”的不仅是无良“退险人”,还有个别快递员主动找商家合作,利用运费险漏洞谋利。他们购买含运费险商品后退货,赚取快递低价收件与运费险高额赔付间的差额。
此举已经涉嫌违法。2015年,国内首例“互联网保险”诈骗案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宣判。被告人通过虚假购物投保并申请运费险理赔,共计骗取保险赔款20余万元,最终以保险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并处罚金。
运费险的初衷是美好的,降低网购风险,平衡消费者与商家的利益,是电商平台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举措。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项服务逐渐变味。一方面,平台出于营销策略考虑,将运费险变为商家参与促销活动的硬性指标,忽视了不同商家的实际承受能力,尤其是对退货率较高商家造成的额外负担。
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及不法分子将此视为生财之道,利用平台规则与保险机制的漏洞,实施虚假交易,恶意套取运费险赔偿。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商业诚信原则,更触犯了法律,构成保险诈骗。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电商平台、保险公司、商家以及消费者之间复杂关系的失衡。首先,电商平台的规则设定需兼顾公平与效率,强制搭售运费险的做法虽短期内有利于吸引用户,却忽视了长期的市场生态建设,破坏了商家的自主权。
其次,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者,其定价机制未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导致赔付成本与实际快递费用间的差额成为“羊毛党”的获利空间。
再者,商家作为直接利益受损方,面临被动接受不合理规则的困境,缺乏有效的申诉渠道。部分消费者的投机心理,加之监管机制的滞后,共同促成了这一不良风气的蔓延。
对此模式,应多方优化和完善。比如,保险公司应调整赔付机制,采取更为灵活精准的定价策略,例如依据商家历史退货率动态调整保费,或直接与快递公司合作,统一服务标准与费用,减少套利空间。
而电商平台需重新审视其规则设置,确保不违背《保险法》精神,避免强制搭售,同时加强后台监控,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模式,及时封堵漏洞,对“职业退险人”采取严厉措施,保障平台生态健康。
此外,平台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法治教育,提高其对保险诈骗行为法律后果的认识,倡导诚实守信的消费观念,营造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平台还可建立快速响应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同时为商家提供合理的申诉途径,确保争议解决的公正与高效。
运费险的异化,是电商平台发展过程中的一道警示。任何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市场公平、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的基础之上。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监管措施、普及法治意识,多方携手,方能有效遏制此类不当行为,共同筑造一个健康、透明、可持续发展的电商生态环境。
电商平台的繁荣不应以牺牲商家正当利益为代价,而应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德共舞的舞台,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共享数字经济的红利。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