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二桃杀三士画像石:窥见汉代艺术和儒学影响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二桃杀三士”故事。春秋时期,齐国齐景公身边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人号称“齐国三杰”,个个英勇善战,深受齐景公器重。
齐国相国晏婴担心“三杰”恃功自傲,为势力日趋强大的田氏效劳而危害国家,屡次建议景公除掉“三杰”,但是景公很为难。
晏婴于是想出一计,他给了三位勇士两个桃子,要求三人“计功而食桃”,三人争相攀比,都说自己功劳最大,互不相让。古冶子因没抢到桃而拔剑自刎,公孙接、田开疆二人清醒后羞愧难当,亦持剑自杀。
就这样,晏婴用两个小小的桃子,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国内武力值最高的三员大将。这个故事也在后世不断流传,不断演绎,不断被讨论。有人说这是晏婴的阳谋,有人说这是儒家“舍生取义”思想的诠释。在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就收藏有一块关于“二桃杀三士”故事的画像石。
图片
二桃杀三士画像石,石质,汉代文物,长110厘米,宽41.5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块二桃杀三士画像石要素精简、画面简单,只有持剑三武士、盛桃的高足豆等几个基本形象。三武士均衣衫飞扬、肢体夸张,营造出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
高足豆右侧站立的武士(公孙接)伸出手傲慢地取到了盘中一桃,十分镇定与自我,反映出其自负的性格。高足豆左侧的武士(田开疆)亦不甘示弱,他右手握剑,正伸手抓盘中另一桃,唯恐自己落后。离豆稍远的武士(古冶子)马步横扎,蓄势待发,却发现已落于人后,这让他怒火中烧,左手紧握剑刃已不觉疼痛,胀大的脑袋把他冲动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民间画工写实造型能力有限,但画像砖表现出的三位武士形象的神韵和个性,深刻反映出了工匠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丰富联想,以及以形写神的造型技巧。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研究部工作人员王莉娜介绍,画像石(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南阳二桃杀三士画像砖人物造型较为夸张,三个武士膨胀的头部和夸张的脚部使人感觉体态结构比例失调,但正是这种不合理,构成了艺术风格的合理之处,以形写神,刻画出武士的性格和形象。
从刻画刀法来比较,南阳画像石多使用质地刚脆而坚硬的石灰石,这种石头适宜大刀阔斧式的刻凿而不能过多地追求细节,因此南阳工匠雕镌时一般采用洗练、粗犷的手法,其造型风格多为磅礴大气。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立太学,儒学全面复兴,由过去的民间学说一跃成为官方之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有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具体内涵有:忠、孝、节、义,儒家思想跃居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后,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深深打上了烙印。汉代画像砖作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汉代画像砖描绘的历史故事亦可窥探汉代儒学的地位和发展。(正观新闻记者 彭茜雅)
版权声明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