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瑞财经 许淑敏
“我只希望,今天不是我的巅峰,不是顶峰。所以我像往常一样努力工作,以确保我在未来还有更多的巅峰。”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第 130 届毕业典礼,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发表了一段题为“迎难而上抓住机会”的演讲。
他旗下的英伟达,也在上周达到了巅峰。6月18日美股收盘,英伟达股价大涨,总市值达3.335万亿美元,超越微软、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但随之迎来连续三天的暴跌,累计下跌幅度逾13%,市值已跌破3万亿美元,排名跌回第三。
尽管当前股价已有回涨,但市场对于英伟达的发展前景呈现两级分化的态度。部分声音认为英伟达掌握着中高端芯片的绝对话语权,长期投资属性仍较强。
但亦有部分意见认为,英伟达收入过度依赖几大互联网巨头,比较单一。再加上,现下各家互联网巨头纷纷自研芯片,甚至组成联盟,企图撼动英伟达“一家独大”的主导地位。
未来,英伟达的市场份额难免受到影响。
不少高管正选择减持英伟达股票。根据Washington Service的数据,剔除6月10日1股拆10股的影响后,英伟达的高管和董事们已经累计减持了约77万股股票,套现金额超过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
根据公司的年度申报文件,黄仁勋在公司2024财年的薪酬总包约为3400万美元,比2023年增加了60%。
01
三天蒸发4万亿元
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只有一天的时间。
截至6月18日美股收盘,英伟达报135.58美元,总市值达3.335万亿美元,刷新历史记录,一举超过微软和苹果。
但随之,英伟达股价连跌三日。6月20日、6月21日、6月24日,英伟达累计下跌逾13%,市值蒸发55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55万亿元),总市值回落3万亿美元以下,排名跌回第三。
一番超涨过后,英伟达股价继续回调。正如Hightower的首席投资策略师StephanieLink此前提及,英伟达股票“被过度追捧了”。
市场以为,英伟达还未有真正的实力支撑全球市值第一的位置。其营收、净利润虽增长势头正猛,但基数仍较低,未及苹果、微软。
以2023年业绩来看,英伟达营业收入为609.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5.85%,净利润为297.60亿美元,同比增长581.32%。而苹果总营收3833亿美元、归属于普通股东净利润969.95亿美元,微软全年营收则达到2119.15亿美元、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723.61亿美元。
英伟达增长的势头能否持续,以及持续多久,均为不确定因素。
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深、广,且掌握着中高端芯片的绝对话语权,华尔街对其长期发展,大多持乐观态度。
但一段时间以来,英伟达与AI相关的半导体股票涨幅太大、太快,投资者显然过分狂热。
这导致市场更为脆弱,一旦行业不利消息、情绪散出,相关股票的震动往往会强烈一些。
今年已发生多次暴跌事件。
4月19日,英伟达股价曾重挫10%,创下了四年来的最大跌幅,盘中市值一直跌破2万亿美元。
当时下跌的理由为,与英伟达合作多年的超微电脑股价大跌23%。彼时,超微电脑宣布推迟发布财报,市场担忧业绩不及预期,悲观情绪蔓延至英伟达。
3月8日,英伟达股价跌幅5.55%,创2023年5月份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当时,瑞穗分析师JordanKlein认为,“英伟达急跌就是所谓的涨势疲惫现象。当它们(芯片股)开始下跌时,你会看到量化交易掀起的抛售,然后是散户担忧,这只会加速。”
而本轮英伟达股价回调,亦有部分市场人士担忧英伟达发展前景。
思博瑞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组合经理NevilleJaveri提及:“在短期内,投资者可能会开始对AI产生疲劳,或者更担心指数集中度。”
几次的暴跌,市场都有部分人士联想至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
瑞穗分析师Jordan Klein早前就表示,英伟达和一些与AI相关的半导体股票的爆炸性上涨势头似乎“有点不健康”,会让人想起1999年和2000年疯狂的互联网泡沫时的心态。
方舟投资首席执行官凯西·伍德此前在一封致股东信中,也将英伟达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进行对比,思科当年一度上涨了71倍,但随后几年暴跌约90%,此后二十年未接触至高点。
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思科,或许是英伟达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02
潜在风险
英伟达又再次回涨。
截至6月25日美股收盘,英伟达股价暴涨6.76%,报126.09美元,总市值重回3万亿美元。6月26日收盘,英伟达股价微涨0.25%。
股价依然是大幅波动的状态。交易平台CMCMarkets首席市场分析师JochenStanzl称,“我们在英伟达身上看到的是典型的波动性,当股价像英伟达那样快速上涨时,这种波动是可以预料到的。”
每次暴跌之后回调,诸如此类评价英伟达的声音不绝于耳。
市场上多数以技术性因素,来判断英伟达股价的起与落。但实际影响因素或许远不止资金调整,更与整体市场前景、企业基本盘等相关。
最新季度财报公布,英伟达业绩超预期,又宣布将对股票进行“1拆10”,面向更多散户,以此一路推高了股价。
但从这份财报当中,可以窥得英伟达一些潜在的风险。
2025财年第一财季,英伟达总营收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净利润148.81亿美元,同比增长628%。其中,数据中心业务贡献了英伟达的绝大部分营收,收入达226亿美元,同比增长427%,与上一财季相比增长23%。
但游戏和AIPC业务营收为26亿美元,与上一财季相比下降8%,专业可视化业务营收为4.27亿美元,与上一财季相比下降8%,均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
按照英伟达CFOColetteKress解释,“第一季度数据中心业务的增长主要源自于Hopper架构AI芯片出货量的增加,尤其是H100,而这一季度的重要亮点之一是Meta宣布推出Lama3开源大模型,其采用了2.4万个H100。大型云服务提供商大约占据数据中心收入的45%左右。”英伟达CFO ColetteKress表示。
于此,英伟达主要业务主要来源于几家互联网巨头,收入比较依赖B端大客户。但可以看到,互联网巨头基于安全、利益等因素,纷纷启动自研AI芯片。
最近,Intel、AMD、Google、微软、Meta、博通、慧与(HPE)、思科(Cisco)等八大科技巨头,合计市值上看7.6兆美元,成立了UALink联盟,为AI数据中心网络制定新的互联技术标准,挑战英伟达NVLink的主导地位。
黄仁勋之前便说过,英伟达“比地球上任何人都拥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客户的竞争。今年2月底,英伟达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在包含AI芯片等多个类别中,首次将华为认定为“最大竞争对手”。
市场调研公司MoorInsights&Strategy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PatrickMoorhead认为,尽管英伟达的主导地位“在未来六到九个月内”不会改变,但投资者应关注“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是否在盈利”。
上述人士提及,“例如Adobe、Salesforce、SAP和ServiceNow等软件公司,如果企业和消费者不为他们新的AI功能支付更多费用,整个盈利链条将中断,就像我们在互联网泡沫中看到的那样。”
英伟达四面楚歌,5月底,新浪财经消息称,美国正在限制英伟达和AMD在中东的人工智能芯片销售。
虽是芯片行业巨头,但英伟达并非“高枕无忧”。
英伟达高管已经在陆续减持股票。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披露的信息,当地时间6月13日-6月21日,黄仁勋合计减持英伟达股份72万股,套现总金额近9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9亿元。
根据Washington Service的数据,剔除6月10日1股拆10股的影响后,英伟达的高管和董事们已经累计减持了约77万股股票,套现金额超过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元。
据报道称,自5月22日英伟达公布第一财季业绩以来,超过三分之一的内部人士选择了减持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