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做好“节水”大文章 走出生态富民路

6月2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榆林。榆林又称驼城,被称为“沙漠之城”,如今的榆林,林草葱绿,梯田层层,花果满山,绿色成为这里崭新的“主色调”。
“望天田”变为高产田
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目之所及梯田错落,绿色涌动,生机盎然,一张山水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
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米脂县,属资源性严重缺水县。高西沟村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处,总面积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如今被称为“陕北小江南”。
图片
“树多了,林密了,生态修复了,生活也更好了。”村民们看着连绵起伏的山峁谈及生态环境“翻天覆地”变化时,感慨不已。这一切主要得益于高西沟村推进“四位一体”高效旱作节水农业。
高西沟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以“设施配套、全面节水、绿色高产”为建设标准,采取“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市电)提水+土工膜窖(软体水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和旱作集成技术模式,以村现有水库和塘坝作为灌溉水源,项目区总面积1830亩。
“全力推行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建设集雨窖,用好‘天上水’和沟坝内的水,保证及时灌溉,并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保墒等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作物产量得以大幅提高。”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瑞介绍,我们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沟道坝水源,在谷子、苹果生育关键期进行补灌,真正实现了“秋雨春用,丰雨旱用”,告别了靠天吃饭。
李瑞说,我们主推山地苹果园深层滴渗灌技术和“土壤深松+地膜覆盖+优良品质+抗旱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旱作集成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平衡,把“望天田”变为稳产田、高产田。
通过“四位一体”高效旱作农业节水项目的实施,高西沟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难题,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年可节约灌溉用水7.5万方,节劳30%,增收169万元。其中谷子亩产可达800斤,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苹果坐果率提高20%,亩产可达2400斤,每亩节本增收1200元。高西沟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0元。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62.22万元。高西沟村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全国样板。
用更少水 打更多粮
6月26日下午,一场大雨带走了夏日的炎热,天空碧空如洗。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大纪汗村,一望无垠的绿意映入眼帘,总面积4200亩的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玉米长势喜人,正孕育着新收获。
图片
“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技术高效节水设备,把水抽到前池沉淀,经过过滤器两次过滤,最终把水和施肥罐里的肥通过滴灌输入田间地头,精准滴灌到农作物的根部。”在大纪汗村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点,榆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宏介绍,我们用的是喷灌改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率先建成榆林市领先的绿色、环保、生态、现代节水型农场。
“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是以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较大的产量或收益,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节约化、高效化现代农田灌溉需求,节水、节肥、增产、增效。”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说,“项目建成后,实现节约用水30%以上、节约用肥20%以上、节约用电20%以上、粮食作物可增产15%以上,亩均节本增效400元以上,年节本增效168万元。”
图片
蒋宏介绍,榆阳区耕地面积13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19.48万亩,有灌溉条件的耕地98.9万亩,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46万亩,“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实施旱作节水农业项目36.97万亩,项目采取节水改造、补灌扩面、技术推广三条路径,推广漫灌改滴灌、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四位一体”集雨补灌、软体集雨窖补灌、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推广等五种高效节水模式。
如今,榆阳区大水漫灌得到杜绝,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发展得到限制,滴灌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使用,推动工程节水、作物节水、制度节水有效融合,保障了粮食安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沙海变林海 林海又生金
来到榆阳区小纪汗十万亩樟子松基地,登上瞭望塔上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生态林向远方蔓延,满眼苍翠葱绿。
“这个十万亩樟子松基地距榆林城区16公里,曾经沙丘连绵、黄沙漫漫,周边有大小连绵的沙丘上千座,是威胁榆林城区的主要风沙口。”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满怀激动地告诉记者,“如今,这些樟子松为榆林市主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防沙屏障,荒漠已变成11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图片
罗向军说,该基地是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榆林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核心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先搭障蔽、再种草灌、后植樟子松”分步实施的固沙办法,组织动员沙区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了治沙运动。
据介绍,通过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五年国土绿化行动、“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等项目集中治理的模式,推广“六位一体”(障蔽固沙、容器大苗、抗旱深栽、浇水覆膜、围栏封禁、生物防虫)造林技术,创新“大户承包、项目工程造林、育苗购绿一体化”等多种机制,集中连片栽植以樟子松为主的防风固沙生态林,初步形成针阔叶混交、草灌乔结合的稳定防护林体系。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林草碳汇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榆阳区聚焦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开发林业生态资源,在榆林市率先推开林业碳汇工作,组建成立了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2022年,国家林草规划设计院对该区域进行碳汇监测和评估,每年固碳量达到3206吨,总碳储量16.8万吨。
图片
2023年5月,榆阳区与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增汇量交易合作协议,交易林业碳汇量20万吨,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为推广该区域成功经验,促成华能陕西榆阳电力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五年内营造碳汇林15万亩,建成后将成为五十里明沙茫茫大漠上的一道绿色屏障,形成“林业投资—林业增长—碳汇增加—碳汇交易—林业投资”的可持续循环,走出了一条具有榆阳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榆林从沙漠之城走向绿色之城。榆林卫星资料显示,以陕北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连片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榆林是增绿最快的地区。全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变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360余块、300万亩的防护林网。
如今的榆林,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水土保持能力大幅度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扼制。全市已建成超2.2万座全国最大的淤地坝群,成功拦截泥沙36.7亿立方米,水土保持率达到57.97%。据全省第六次荒漠化监测,较2014年全市沙化土地减少200.5万亩、荒漠化土地减少227.5万亩、盐渍化土地减少6万亩。
从大荒漠到大粮仓,如今榆林已成为陕西第二大粮仓。榆林形成了550万亩玉米、300万亩小杂粮、211.7万亩马铃薯和77.1万亩蔬菜的生产规模。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253.9万吨。全市营造起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框架,形成“红、黄、绿”兼容的经济林果业态,建立起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