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研制“脱稿神器”助力校长毕业典礼“潇洒脱稿”:系该产品首次投用 也是给母校的礼物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包信和院士使用该校博士毕业生韩东成研制的“空中成像提词器”实现“脱稿”演讲引发关注。6月27日,韩东成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此次毕业典礼系空中成像提词器首次投用,这也是他送给母校的礼物。“它其实是将传统的演讲台与空中成像技术融为一体,使用的光学器件材料成本比较高,目前售价为9.9万元。”
韩东成介绍,他从研一创业至今8年,已打破空中成像技术的国际垄断,并拓展了该技术的应用场景。其公司研制的空中成像“飞屏”、空中成像文物展台已在多家展览馆、博物馆投用。
图片
中国科大博士生研制空中成像提词器 助力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实现“潇洒脱稿”演讲
6月22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校长包信和在发言时并未像往常一样拿着讲稿,他笑称,这并非因为他记忆力陡增,而是该校光学专业的一位本届博士毕业生韩东成的助力。“他2016年创业,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空中成像的神器,能将演讲稿在我面前的空气中清晰地成像,大家肯定是看不到我这个演讲稿的内容,但我这里能看到,让我在这里实现了潇洒脱稿的演讲。在这里,我要为我们的同学,为科大人的创新创业精神点赞!希望同学们以前辈为榜样,永葆科大人的创新创业豪情,突破核心技术难题……”
图片
6月27日,这一“脱稿神器”的研制者韩东成告诉北青报记者,毕业典礼当天,除了包校长,现场的其他人都不知道“空中成像提词器”的存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我们向校长简单培训了如何使用。校长在毕业典礼使用时,空中成像提词器只有校长能看到。”
图片
韩东成介绍,“空中成像提词器”其实就是将传统的演讲台与“空中成像技术”融为一体,既可当普通讲台、使用纸质演讲稿,也可以将电子版演讲稿拷贝进去,将单向透视的演讲稿在演讲者前面的空气中成像,让演讲者实现“脱稿演讲”。“空中成像提词器使用的光学器件材料成本比较高,因为它科技含量比较高,所以其售价相比普通演讲台也高出很多,目前售价是9.9万元。毕业典礼上用的这个空中成像提词器也是我们送给母校的礼物。”
韩东成介绍,在毕业典礼结束后的这几天,已有不少客户联系他咨询空中成像提词器,主要是有开大会需求的公司和会展机构。
研制者:研一创业钻研空中成像技术打破该技术国际垄断 想让科幻成为现实
韩东成是一名“90后”,今年32岁,早在2016年他就开始创业了。他告诉北青报记者,2016年他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研一,当时他就对空中成像技术很感兴趣,还了解到这一技术所需要的关键材料——负折射平板透镜被日本的一家公司垄断。基于专业和兴趣爱好,他怀着科技报国的想法,想把这种关键材料研发出来,就和几名同学开始创业。
8年时间过去,韩东成的团队不仅攻克了空中成像技术,研发了负折射平板透镜,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拓展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场景。“现在我们在这个赛道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我们还在2021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22年获得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最高奖。”
图片
韩东成告诉北青报记者,2016年刚创业时,他的团队有6名成员,这些初创成员目前已经走了3人。博士毕业后,他还会继续深耕空中成像技术,力求实现降本增效,并开发二代技术,让科幻成为现实。
空中成像技术契合多行业应用场景 空中成像“飞屏”、空中成像文物展台已投用
对于空中成像技术的应用,韩东成介绍,这一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于展览展示行业,尤其是博物馆和科技馆。2022年9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空中成像“飞屏”设备首次亮相,生动讲述安徽非凡十年。2023年5月,空中成像“飞屏”设备在山东博物馆2楼6号厅正式落地。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点击空中画面了解馆内重点展品介绍,还可与空中画面实时交互,实现多屏互动,如临其境,感受“科幻变成现实”的神奇魅力。近日,非接触式空中成像“飞屏”设备还以其颠覆传统的交互方式与沉浸体验入选《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名单》。
图片
2023年,由韩东成公司研发的搭载空中成像技术的“空中成像文物展台”在河北博物馆正式投入使用。游客点击空中的化名就可实现立体文物模型交互、信息查询等操控,整个过程不与设备发生任何接触,现代感和科技感满满。2023年11月,安徽省科技馆新馆正式开馆,多款空中成像集成产品在“健康之本”和“量子探微”展厅落地。
图片
韩东成表示,空中成像技术的应用主要还有三大场景。首先是汽车智能坐舱,这一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汽车的科技感和交互感。而在医疗卫生行业,这一技术有助于医院和医疗器械公司打造无菌手术室,比如医生在手术中不能用手触摸医疗设备,操控医疗设备通常需要助手协助,但如果医疗设备的控制台使用空中成像技术,医生就可以通过触摸空中的按钮操控设备,同时避免交叉感染。此外,在防爆、防尘、防静电、防腐蚀、防指纹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中,该技术的可视化及无触摸特点也能契合应用场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