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背并非老年人“标配” 出现这些症状要重视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本周联合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主题是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决定,从2024年至2027年在全国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预防和减缓老年听力损失的发生。
01
开展为期三年的
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老年人,采用听力自测软件等方式进行简易听力筛查,发现听力问题及时到专业机构做进一步检查。倡导有条件的地区,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听力筛查。
对筛查结果为轻度听力损失的老年人,鼓励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并加强定期随访。对筛查结果为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建议其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通过药物治疗、听觉辅助技术、听觉康复训练等方式改善听觉功能,延缓听力损失的进展。
老人出现听力损失或致沟通障碍等患病风险
很多人都认为人年龄大了,听不见很正常。其实年龄大了耳背并不是“标配”,造成老年听力损失的因素有很多种。专家提示,老年人出现听力损失的情况会导致沟通障碍,增加心理疾病等患病风险。
要转变“人老耳背是自然规律”的传统观念,及时对听力损失进行干预。
部分原因造成的听力损失及时治疗可治愈
世卫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32.8%合并听力下降,且这一发病率仍在继续增长。
造成老年人听力损失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增长、耳科疾病、遗传因素、噪声性损伤、耳毒性药物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等。某些原因造成的听力损失及时治疗可以治愈,而由于年龄增大造成的退化,积极干预同样可以延缓。
图片
专家提示,不少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听不见就听不见吧,不用干预了。其实这是不对的。
图片
我国发布的“老年听力损失诊断与干预专家共识”指出,老年听力损失可以引起言语交流能力下降、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下降、避险能力下降等问题。
24%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异常,随着听力损失加重,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减弱,还会导致老年人老化加速、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而且,阿尔茨海默病在伴有轻、中、重度听力损失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分别是听力正常老年人的2倍、3倍和5倍。
这些信号提示老年人听力在下降
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听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缓慢发生,不易觉察。那么出现哪些状况说明听力下降了?一起来了解一下。
02
听力损失
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
此外,专家表示,听力损失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临床医生们发现,近年来中青年群体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听力受损甚至突发性耳聋病例明显上升。
耳朵如伴有闷堵胀、耳鸣等情况要引起重视
目前全球有约11亿12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其中八成以上的患者伴有耳鸣,五成患者会出现耳朵发闷的情况。引起中青年人听力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压力大、疲劳、熬夜、不当使用耳机等。
图片
专家建议,耳朵如果伴有闷堵胀、耳鸣的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以免发生突发性耳聋,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经常用耳机要掌握3个“60”原则,即环境本底噪声不超过60分贝,佩戴耳机建议音量要小于它的60%,同时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