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原”建“高峰”,江苏高水平医院建设迎“期中考”

赵登岩 王雪彤
图片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生正在进行基于人工智能的细胞形态学检测。人民网 王雪彤摄
一个月前,淮安市民张女士反复高烧却查不出病因,当地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6月13日,张女士转院到江苏省人民医院。两天后,确诊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伴发噬血细胞综合征,这是一种极凶险的罕见病。
让张女士得以及时规范化治疗的快速诊断,得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特色专科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特色专科,提升疑难危症的诊治能力,是江苏建设高水平医院的题中之义。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也是医疗资源大省。数据显示,江苏拥有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三级公立医院170家,数量居全国第三。然而,与优质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上广相比,江苏有“高原”无“高峰”,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标杆医院还不多。
2023年4月,《江苏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出台,计划投入41亿元,用3年时间支持16家重点医院创建高水平医院。《方案》重点提出“提升疑难重症解决能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打造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等六大发力方向。如今,3年进程即将过半。江苏高水平医院建设进展如何,还应如何发力?
图片
胃肿瘤中心团队医生正在进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江苏省人民医院供图
打造一流品牌专科,冲刺“国家医学中心”
张女士所患的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是百余种淋巴瘤中的一种。为攻克淋巴瘤这样的亚专科疾病,2019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国内首个淋巴瘤中心。
“血液科获得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为综合诊断实验室引进了两台针对细胞及染色体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升了诊断水平。”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范磊介绍,伴随建设高水平医院的脚步加快,淋巴瘤中心的发展也得到更多资源支持。
今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又成立了胃肿瘤中心、乳腺中心,通过加强优势亚专科专病的攻关研究,让“优势”变“强势”,打造更多国内一流品牌专科。“新成立的胃癌中心,将外科与肿瘤内科的医生在业务上链接在一起,围绕同一种病进行攻关。”该院学科人才处处长凡进表示。
“攻关更高效。”江苏省人民医院胃癌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徐皓对于中心成立后带来的改变深有体会,“这样做不但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完善的治疗服务,还有利于临床医生随时了解到外科新技术,专注精力在胃癌研究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临床专科”,南京市儿童医院成立儿童罕见病医学中心……目前,江苏16家高水平医院已初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的国家级临床“名科”集群,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8个,总数达到79个。
打造国家级一流专科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基础,建成国家医学中心则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目标。按照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江苏计划通过3年时间,力争新增2-3个国家医学中心。
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吴文忠介绍,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至少具备三个硬条件,“一是综合排名保持全国前列,其次要有承载国家项目的科研中心,三是作为输出单位要承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任务”。
2022年底,江苏省中医院已被纳入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医院储备队伍。去年,该院约6.2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江苏省中医院重庆医院门诊开诊、连云港医院挂牌,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彰显。
另据了解,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利用其在国内重症医学科和影像介入领域的领先水平,正在冲刺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并通过调整普外科、心外科等国家重症医学支撑科室医疗资源,为承接国家重症医学中心职能做准备;江苏省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联合打造国家口腔医疗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在重点打造麻醉科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图片
南京鼓楼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人民网 王雪彤摄
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两手抓”
不久前,南京鼓楼医院口腔科接诊了一名牙骨受损、牙齿缺失的患者。该患者多地求医,均被告知植牙成功率低。“要种牙先养骨”,鼓楼医院口腔科主任秦海燕通过干细胞制备与临床研究平台,利用干细胞修复牙骨,帮患者找回了笑容。
干细胞研究的临床应用,口腔患者、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都能从中受益。但有限的研究空间限制了发展。人民网在医院的科教楼里看到,本就不宽的楼道里摆满了实验设备,参与科研的医学生没有固定工位,多个科室排队使用仪器已是常态……
今年年底,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改变。在南京徐庄高新区,鼓楼医院临床医学研究院已进入装修环节,“这里将建成四栋大楼,占地面积3.7万平米,规划有2个院士实验室、20多个临床专科实验室及一些高水平PI实验室,生物样本与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将成为华东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医院内部动物实验室。”鼓楼医院研发转化平台管理处处长王斌介绍说。
“好的科研环境对引进人才更有吸引力,引进高端人才则是江苏建设高水平医院的一道‘必答题’。”李冬青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下称“皮研所”)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引进的海外人才,他正在通过寻找导致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难以愈合的新型分子靶点,用基因治疗解决这一世界难题。
李冬青告诉人民网,大部分皮肤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从事此方面基础研究的专职科研人员也相对缺乏,“引凤需先筑巢,皮研所计划建设国内最大的皮肤科科研基地,在全球范围招聘高水平人才。”
高端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共同搭建起了高水平医院“产学研医”一体化的“高速路”。江苏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16家建设医院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建成“产学研医”一体化的医药创新联合体29个;累计引进培养拔尖医学人才57名,其中引进两院院士12名;干细胞制剂、纳米分子诊疗技术、介入机器人研发等重大疾病防治“卡脖子”技术方面,取得了多个国内国际首创性突破。
图片
皮研所实验员正在制备组织单细胞悬液。人民网 王雪彤摄
建设医教体系,提供科研支撑
立足“高原”建“高峰”,蓝图已经绘就,未来如何去“拼”?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吕美晔认为,建设高水平医院需要政府、医院、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综合发力。“短期而言,应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对于已有的三甲医院要精选专业科室,做强、做响。长期来说,则需要打造高水平甚至顶级医学院校,有了坚实的根基,高水平医院建设才不会昙花一现。”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体系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比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医学院校,不仅在学科建设上处于领先地位,也为其附属医院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研支撑。
江苏省内的医学院校资源同样丰富,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等近十家医学院校都拥有多个附属医院,形成了强大的医教体系。但江苏的医科院校与顶级医科大学仍有明显差距,学科发展尚略显乏力。
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刘必成认为,“江苏想要‘弯道超越’,就需要重视前瞻性顶层设计,瞄准国际一流和前沿技术,持续加大创新研究投入,通过高峰人才建设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优势学科集群。”
作为一所以“工”见长的“双一流”高校,5月26日,东南大学医学院汇聚院校的医学、工学专业,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依托数字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平台优势,推进医学学科创新发展和交叉人才培养。“医学高峰学科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和新药研发,加强医理、医工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流医学院的重要使命。”刘必成说。
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的药理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成立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整合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临床药学等多个学科系统发展。通过基础科研与临床结合,打通药企合作转化快速通道,该实验室实现了新型心脑血管药物开发与转化的系列重要突破。今年年初,其被江苏省教育厅提升为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新靶标与转化研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机制作用的一门学科,其实也是研究疾病机理的一门学科,通过‘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能够惠及更多患者”,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宏山认为,加强理论与转化的深度融合,是医学院校打造一流学科为江苏高水平医院建设提供科研支撑的必经之路。
目前,江苏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医学前沿技术研究17项,15个学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学科排行榜前10位,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1项,发明专利50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