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好 家乡美】在孩子心中植入绿色种子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红霞 王玉莹
图片
自然课上,学生们在学校观察植物。学校供图
2019年11月,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小学校长旦尕作为发言者登上了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讲述他和学生们的生态环保故事。
当年1月份,巴干乡小学荣获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认定的“国家生态学校项目绿旗荣誉学校”,成为当年青海省唯一入选的学校。
2024年6月25日,记者在海拔4040米的巴干乡小学见到了在学校工作了25年的旦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旦尕说:“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就感觉比较从容了,这都源于和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坚持的实际行动。”
据旦尕介绍,从2015年开始,学校就开展各种各样的生态环保活动,将传统的生态环保理念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理念。“我们的每位学生都有一个生态环保袋,将自己产生的生活垃圾装进去,学校再进行统一处理。起初,为了鼓励孩子们形成主动意识,学校还成立了一个兑换超市,后来,随着大家主动意识不断增强,兑换超市取消了,因为学生把看到垃圾就捡起来当成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不需要奖励也会去做。”
2016年,学校开始编写环保教案,并把环保课列入学校总课程计划。翻开老师的环保教案,从垃圾分类、环保标志,到三江源的故事、环境与健康、植物的能量等内容,老师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学生讲述一个个环保知识,让学生了解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如今,一面面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墙装点着学校,教学楼背后则是学校利用废旧木板搭起的垃圾回收屋。教室内,一件件废物利用的手工制品已经融入学生的日常,木板做的粉笔盒、塑料壳子做成的花盆……无一不反映着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旦尕指着窗台上一盆已冒出绿芽的植物说,学生把这里称为窗台小湿地,他们还懂得给花盆罩上塑料袋,让花种尽快发芽。
巴干乡小学占地面积112亩(1亩≈0.0667公顷),除了必要的硬化以外,原始草坪全部被留存下来,这些地方也成了学生上自然体验课的地方。“通过搜集整理,学校内有32种草本植物,我们编写成了学生生物体验读本,利用自然课的时间,老师会带着学生到校园里找读本中的植物,让他们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我们还会要求他们写观察日记,观察植物的生长周期,一方面是培养他们的生态理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校和家乡。”
旦尕从手机里翻出一张水井的照片,时间显示为2020年5月5日。“这是我们学校为了种树,历时一年半才打成功的一口水井,非常不容易。但就是靠着这口水井,我们在学校种活了树。”旦尕告诉记者,在曲麻莱,以前是很少见到树的。为了让校园内增添一份绿意,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得到了2000棵云杉和200棵乌柳,专门划分出一片苗圃基地打算种树。有了树苗,打了水井,学校师生开始了“我为校园添一抹绿色”的植树活动。“我们的每棵树都有一名学生认领,负责浇水管护。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利用下午大课间的时间就去照顾自己的树苗,树苗的成活率在90%以上。”旦尕说,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成活的树有4000多棵。
“育人、育林,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看着树苗一年高过一年,学校的环境越来越好,旦尕的内心充满了自豪。
编辑:李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