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精神健康,年轻人终于悟了

全文2444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约70%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而面临心理健康困扰,尤其是女性、00后以及身处北上广深的职场人士。

02报告指出,薪资停滞、工作回报/成就感不如预期以及晋升困难成为引发“职场危机”的三大主要因素。

03与80和90后相比,00后更加关注自己的职场精神健康,且更早寻求心理帮助。

04由于职场压力,部分年轻人选择通过打扮、穿班服等方式来应对职场社交,但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反效果。

05报告建议,企业应更积极地营造健康、支持的工作环境,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心理健康成为职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近日,国内知名社交平台Soul APP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发布了《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现如今的年轻人正通过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重新诠释成功与成就。报告基于对3956名不同代际职场人士的问卷调查,揭示了职场人士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剖析了不同代际职场群体的心理状况,并探讨了代际间的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报告中还提到,约70%的受访者曾因职场问题而面临心理健康困扰,尤其是女性、00后以及身处北上广深的职场人士。薪资停滞、工作回报/成就感不如预期以及晋升困难,成为引发“职场危机”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一现象表明,在追求职业发展的过程中,Z世代职场人士难以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图片
当人们还在期望00后能站出来“整顿职场”时,Z时代群体,特别是00后,早已经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职场精神健康上面。相比于80和90后,00后从自由大学生转变为格子间“社畜”后,阵痛感比较强烈,负面情绪也最为显著。00后在解决这些负面情绪方面,也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前卫”。报告中显示,00后比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要早去看心理医生,而且看过的占比也比其他世代更高。
01
我,27岁,经常想不上班
陈陈硕士毕业于香港某大学后,一直就职于国内某短视频公司。由于公司站在风口、业务团队处在核心位置、向上管理能力优秀等原因,在工作了近三年后,陈陈坐上了小团队领导的位置,手下的人既有刚毕业的00后,也有混迹职场多年的90后。
尽管陈陈已经在27岁就当上了小团队的领导,避免了职场中年危机的提前到来(指的是28岁没当上领导),但是工作的焦虑依然存在。一方面,陈陈所在短视频公司正在和国内的另一家开展激烈的商业竞争,整个公司上下氛围都比较紧张,陈陈所在的业务又是核心,自然承受着巨大压力。工作压力又直接表现在工作时长上:平均23:00以后下班,需要高频率出差等,又因为饮食不规律及工作压力过大,陈陈已经比进入这家公司前胖了20多斤;另一方面,尽管陈陈已经坐上了小领导的位置,但是互联网公司35岁危机仍然还在眼前,而且陈陈告诉我们,在她的上面还有很多“前辈”,如果想要在35岁前晋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来确保自己不会因为年龄而被优化,首先得在与这些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对此她表示并没有太多信心。
图片
“感觉自己已经到天花板,想要到更高的位置除非有贵人提携,否则真的很难卷过这些人。”陈陈无奈的告诉我们,尽管她很想在互联网行业长期干下去,但是已经有无数人血淋淋的案例告诉她,一旦出现年龄与职级不匹配的时候,工作就会产生巨大的波动。不仅要和同级别的人竞争更高的位置,也要防着下面的人“抢班夺权”,在长期对于未来职场不确定性的思考的同时,陈陈感觉自己有时候非常焦虑。
每当陈陈最焦虑的时候,都会选择和自己的母亲通电话。每次开口的第一句话一定都是“妈,我不想上班了。”但是在吐槽过后,陈陈依然会打起精神来继续努力工作,因为对于未来陈陈也有自己的一些规划:一切焦虑的源头都是因为钱不够,所以开源节流很重要。为此陈陈和男友已经定下了计划,两人再工作几年存够300万就准备找个新一线城市躺平,并且两人决定一直不买房,这样仅靠每个月的利息就足够支付房租,算下来也比买房划算多了,而且如果有其他变故也可以一走了之。
02
我是个i人,我厌恶上班社交
瑾瑜自称是典型的i人。她给我们解释,所谓的i人,是广泛流行于年轻人中的MBTI性格测试的结果分类,指的是性格比较内敛、内向的人,简单来说就是社恐。所以比起80、90后因为繁重的工作压力产生的负面情绪,瑾瑜更多的心理压力来自于职场社交。
瑾瑜就职于某二线城市的本地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工作时间为大小周,这在普遍单休的本地公司里已经算一股清流。瑾瑜在找了很久之后,努力避开了所有销售岗以及打着其他旗号实际招销售的工作后,终于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负责公司公众号、小红书等自媒体号的写作和运营工作,以及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瑾瑜之所选择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准备成为一个自媒体达人,仅仅是因为她感觉这是一份“可以只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可以完美与自己的i人性格适配,同时工作时间又可以“摸鱼”(偷懒)。
然而令瑾瑜没有想到的是,即使在这样一家不大的公司里,仍然存在着各种宫斗大戏。比如自己所在的市场策划部,经常会与公司的设计部在产品包装设计方案上起冲突,老大们在会上互打嘴仗结束后,等到自己发文需要设计部提供素材时,对方又会因为自己是市场策划部的人而有意无意“刁难”。再有,虽然自己的工资并不多,但公司对于“新媒体运营”的岗位似乎有着不同的理解,即“领导安排的其他活”也是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当市场部外出有重大活动时,瑾瑜都必须到场“被迫营业”,有时甚至要牺牲掉休息时间。最令瑾瑜受不了的是,因为她形象气质较好,每次还要在活动中承担礼仪的部分工作,这让i人的她感觉到非常难受,几次想要离职。但是考虑到这份工作是找了好久之后为数不多能保证大小周的工作,因此她只能在痛苦中坚持工作。
和在一线城市大厂上班员工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同的是,瑾瑜和周围同事对于职场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也没有想要通过“舔”领导向上爬的冲动。因为按照同事的话说,这个公司一眼就能望到头,管理层全是老板的亲戚,就算舔了领导也没啥用,一不能升职二不能加薪,索性不如“摆烂”。为了能让领导少给自己安排活,瑾瑜在网上学到了一些一线城市的“绝活”,比如故意把微信和钉钉头像改成那种“让领导一看就感觉不能承担重任的样子”,再就是穿一些恶心的“班服”,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很丑很恶心,令领导和同事远离自己。不过在坚持了几天后瑾瑜就放弃了,因为公司里大家打扮的都挺用心,自己搞得恶心后反而成了“显眼包”,被领导谈话的次数更多了,而且打扮的丑了自己心里也不是很舒服。
报告中特别提到:35%的受访者在上班时候比较有偶像包袱,会特意打扮、搭配通勤服装和妆容。北上广深和一线的打工人互相攀比谁的“班服”更恶心的总计最高,反而是二线省会城市的打工人选择精致上班的总计会高于其他城市。
结 语
不同代际的职场人士都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无论是95后在高强度工作中的焦虑,还是00后对职场整顿的呼声,都揭示了现代职场中的普遍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职场环境中,关注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幸福的保障,更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未来,企业需要更积极地营造健康、支持的工作环境,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推动心理健康成为职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个职场人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实现自我价值。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