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文事钩沉:风情·风韵·风骨 | 温故

2021年12月11日,丰子恺先生的幼女、92岁的丰一吟女史走了,到天堂去和乃父以及曾经在白马湖畔把酒论世、诗文写心的前辈大师们会聚在一起,赓续那失散久远的白马湖风情矣。在微漠的哀伤里,我忽然想起自己早就想写一写的文字,约略书写我素所敬仰的白马湖文事。
1922年,坐落在浙江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首次招收学生,浙江上虞人经亨颐担任董事兼首任校长,也是浙江上虞人的夏丏尊应聘到春晖中学任教,兼任出版主任,主编《春晖》半月刊,还在白马湖畔筑平屋安家——由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春晖”时代,同时开始造就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白马湖学派”。
图片
春晖中学
这里本来是一片未经修葺的自然山水,但在经、夏诸先生的美学思想陶冶与精心设计施工下,却变成了天光云影自徘徊、宜酌宜居宜诗书的文化“天堂”。
当年的春晖中学学生、作家谷斯范先生曾经深情回忆道:“(19世纪)20年代春晖中学曾蜚声全国,它不仅有山水如画、风物宜人的环境,还有第一流的校舍,第一流的师资。校长经亨颐是学校的创办人,它亲自主持校舍的设计,一切从‘美’的观念着眼。驿亭火车站下车,到学校要沿山绕个大弯,他宁可多花钱,穿过湖筑了一条长堤,这样缩短了路程,并仿效西湖的白堤,堤两岸遍植垂柳与碧桃。长堤到象山脚下转弯走不多远,看到路边有一座粉白围墙、黑漆大门的小院,那是夏丏尊先生的私宅,题名‘平屋’。1921年,应经校长的聘请,他来春晖中学执教,看中白马湖山明水秀,有长期定居的意思,便盖6间平屋,院子里种下了橘树和几丛天竺。……”(原载1998年11月25日《作家文摘》305期)
命名为“平屋”,就是强调平凡平淡的风格、平实宜居的格局。正房用拉门隔开,前面会客,后面是书房,小巧而实用。因为气质上向往平凡闲适,注重画意诗情的敷设,所以拒绝了雕梁画栋、重楼高阁,一水的青瓦粉墙,花树环绕,与丰子恺先生漫画里的那种风味,堪称酷似!丰子恺先生一向心仪五柳先生陶渊明,故特别喜欢“柳”的风神韵致,于是在自家门前,细心植柳,并自命其房曰“小杨柳屋”。他如经亨颐先生的“长松山房”,何香凝先生的“蓼花居”,也都蕴蓄着传统白描诗文的意趣,掩映青山绿水,伴随蛙鸣蝉唱,荡漾着一派清新淡雅、从容闲静的氛围。
朱自清先生在他如画的散文《白马湖》里,给后世留下了一幅足供诗酒流连的文化园圃:“……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连接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的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在《春晖的一月》里,他又描摹了自己在此地的真切感受,无疑是给这所蜚声江南的中学留下了一幅传神的写真。
经、夏二公,因为俱为上虞人士,所以都嗜好家乡的菜肴:笋煮豆,霉干菜,臭豆腐,霉千张,炒螺蛳……每至课后晚餐,又特别喜欢绍兴特产的黄酒,陶陶为乐之时,又每每或吟哦或书素,真的好像是当年那兰亭雅集淡妆素裹的现代版了。“书画添行李,毋忘酒一壶”(经亨颐《留别白马湖》)是生活情景的灵妙写真,更是人生态度的自负宣告。
图片
经亨颐塑像
于是,杨贤江、匡互生、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刘薰宇、冯三昧、范寿康等大家居然都来执教了,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柳亚子、沈仲九、吴稚晖、陈树人、张大千、黄宾虹、陈望道、刘大白等名家,也都先后莅临白马湖,为这里的文学艺术增添着色彩和音调,丰富着这里的内涵与外延。夏丏尊的文章就辑为《平屋杂文》,平实质朴,情隽意永,被誉称为“白马湖散文”的正宗代表作。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发表在《春晖》第35期(1924年11月1日出版)。得江浙一带钟灵毓秀、山川秀美的涵养,这一群志趣相投的文化人,秉持着“学生中心”“美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选择了平实的散文这种最容易排除故弄玄虚的“障眼法”,一心一意坚守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这一“作文秘诀”的文体——学生们有福了,读者们幸运了!
1929年秋日,刘质平、夏丏尊、经亨颐、丰子恺等志同道合的一干学人,集资为他们崇仰备至的弘一法师修建的僧舍落成了:三间平房,两间前面有走廊,下山要走几十级石阶。题名“晚晴山房”,出自法师的命意,匾额也是他自己书写。作为“民国四大高僧”之一,弘一法师自律至严,专一信奉的那戒律最为严格的“律宗”。他每天只用两餐,过午不食。饭菜大都是夏家送去。遵照法师的嘱咐,都是些清汤寡油的青菜、萝卜、豆角之类。法师穿戴极为简陋,身上长久是一身破旧的青色衲衣,脚上是破旧布条编织的简陋僧鞋。在法师感召下,他们有时是茶酒中的切磋,有时是无言里的体悟,在清丽平实的情趣之上,又流荡起一波佛陀梵呗,深邃,宁静,高远,灵妙,那值得品味的风情,就更多了几分高妙与超拔。
1937年农历七月十三(公历8月18)日,弘一法师出家整20年,偏值日寇大举入侵。闻此国哀,当时正应邀为青岛湛山寺讲说律法的法师当即手书“殉教”横幅以明志,其题记曰:“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于时岁次丁丑旧七月十三日,出家首末二十载。沙门演音,年五十有八。”
从青岛回到厦门后,时局日危,大家纷纷劝说暂避一时,法师坚决不从,并且把自己的居室题名为“殉教堂”,他反复强调“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纾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还反复书写“念佛不忘救国,国难不忘念佛”,“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在致友人书中坚定地宣称:“近日厦市虽风声稍紧。但朽人为护法故。不避炮弹,誓与厦市共存亡。……吾人一生之中,晚节为最要,愿与仁者共勉之。”“时事未平靖前,仍居厦门。倘值变乱,愿以身殉。古人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以身殉教的精神,与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在这里已经合二为一,共同交织、升华为一种夺目的人格光华,辉耀丹青,长垂千古。
如果说白马湖文士们早在辛亥到五四期间就曾经弄潮时代、引领思想、改革教育,为江浙一带高扬起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大纛,那么,在五四落潮以后,在鲁迅先生也从“呐喊”转换到“彷徨”的时期,他们在白马湖恢复了平实澄明、平淡从容的本色,用唐弢先生的话来形容,就是《从绚烂转向平淡》(1986年5月27日《人民日报》)。后来,风云激荡,时移世易,白马湖的作家文士们陆续走出了春晖时代,有的汇聚上海,从立达学院走向开明书店,有的传经齐鲁、奔走八闽,把这种难得的文人风致以不同的方式扩散以致弥漫世间。而当1937年民族危亡的时期到来时,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平淡毅然转身,西出四川,奔波贵州,讲经鲁闽,弘扬佛法,艰辛备尝,矢志不移,呈露出弥足珍贵的凛然风骨!
我亲近他们的风情,钟爱他们的风韵,更敬仰他们的风骨!
作者:刘增人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