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依托质量强省和标准化工作 持续增强产业和区域竞争力

央广网西安6月28日消息(记者陈锵)6月28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张小平介绍,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统筹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建设,持续增强陕西产业和区域质量竞争力。
质量支撑产业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陕西省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8,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指数为71.82,西部地区排名第1位,质量赋能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张小平介绍,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开展“提质强企”行动、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行、民营企业“标准体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卓越质量三秦行、首席质量官培训等活动,每年入企帮扶1000余次。搭建155个线下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点,2023年服务经营主体1.31万家次,解决技术难题1885个,为经营主体节约成本4596.88万元。
开展质量强企强链强市三年行动,建立“一企一策”“一链一策”“一县一策”质量提升清单。筹建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推进氢能“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发展。投资1.3亿元建成国家羊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陕西)和陕西省羊乳制品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累计14家组织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出台《“陕西精品”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实施意见》,举办第七届“丝博会”“一带一路”品牌建设论坛、三秦品牌发展大会等活动。连续多年开展公益性品牌价值评价,40余个品牌评价价值达2500亿元,5个果品位列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榜单前十。
标准化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
截至目前,陕西省企业累计主导参与国际标准67项、国家标准1847项、地方标准2155项、团体标准391项;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2个,国内对口单位32个;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33个;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48个。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580个。
依托杨凌示范区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旱区农业);围绕西安“双中心”建设,获批国家标准验证点2个,新申请推荐5个。新组建氢能、煤化工、富硒食品等一批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新制定传感器与物联网、太阳能光伏、输变电装备等一批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新发布云计算、区块链、网络安全、北斗应用等一批重要标准。
制定涵盖10个子体系,5286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建设陕汽智能网联汽车、法士特智能工厂等重点工业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9个。
印发《陕西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发布《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境领域省级地方标准32项。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立项制定餐饮业、机关食堂等反食品浪费地方标准;推进限制过度包装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
加快建设中亚标准化(陕西)研究中心,已实现5万余项中亚国家标准题录查询。批筹西安爱菊粮油、西安中医脑病医院2个驻哈萨克斯坦海外标准化试点。
标准助力城乡发展和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制定民生领域省级地方标准156项,乾县被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质量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陕西省统筹加强全省、行业、区域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质量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陕西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1949项,制定发布地方计量技术规范79项。建成并运行输配电装备等11个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0个国家级和省级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实验室,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先后组建碳达峰碳中和、数字计量等5个全国首家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
建成过程仪表、煤及盐化工等5个国家质检中心和34个省级质检中心;已批筹半导体照明、石油天然气等4个国家质检中心;成立计量光学及应用等2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用氢装备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
认证检测服务作用不断显现。“十四五”以来,陕西省新增认证证书2.36万张、获证组织6190家,其中能源、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均翻番。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1994家,其中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增至183家、增幅达64.86%。全省CNAS认可实验室增长130家、增幅达44.21%,全省质量认证检测覆盖面进一步拓展。
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效能不断深化。建立质量基础设施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建设全省统一的质量基础信息平台“秦质享”,提供“产品检验”“计量校准”“认证提升”“标准制定”和“质量知识”五大服务。已整合全省2255家检验检测机构和计量机构检定校准能力信息、33万条标准题录、42条产业链政策标准,满足各类产业发展需求,助力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