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芦苇“资源链” 做优乌梁素海生态圈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深入践行“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空间规划“硬约束”、落实生态修复“硬举措”,多点开发芦苇“资源链”,做优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圈。
图片
夏日的乌梁素海(王铁 摄)
夏日的乌梁素海芦苇摇曳、百鸟翔集、一碧万顷 。乌梁素海每年可生产芦苇近10万吨。芦苇,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湿地保护、水源涵养等多重重要角色,但如果不及时收割,腐烂后积累在底泥中会变成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为了保护好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乌拉特前旗不断延长芦苇产业链,乌梁素海的芦苇在这里拥有“72变”的本领。
图片
图片
用芦苇编织的工艺品(赵靖 摄)
走进内蒙古天骄乌梁素海芦苇编织有限公司,芦苇墙面散发着清香气息。芦苇装饰画别具特色,用芦苇编织的工艺摆件活灵活现,而通过机器加工的芦苇原料,正在“变身”为苇席、苇帘,销往全国各地。
“这几天我们正在赶一批订单,主要是用于‘三北’治沙防护林工程,大致现在定了10万平米。因为芦苇是可以降解的一种材质,抗风沙、抗日晒、防风雪,市场前景挺好的。”内蒙古天骄乌梁素海芦苇编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占军说。
几位员工正在用芦苇、蒲草编织手工艺品,他们曾在乌梁素海靠水吃水,打鱼为生,如今上岸谋生,成为手工艺人。张海英在公司从事芦苇编织的工作,一天就能编织20个苇帘,一年下来就能增收2万多元。
图片
白玉芦耳种植(何志伟 摄)
图片
灵芝种植(王铁 摄)
“我们把湖区的芦苇利用起来,不仅能优化环境,还能创收。以前不知道,这东西不仅能编席子、工艺品、手提袋,还能种芦耳。”张海英说。
张海英口中的“种芦耳”是将芦苇粉碎,“变身”成生产吊带芦耳的菌棒。因为培育芦耳的菌棒是用70%的芦苇和30%的玉米芯作为基础原料制作的,所以称芦耳。2019年,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托脱贫攻坚政策带领渔民利用芦苇发展起了芦耳产业,效益很不错。
目前,园区已建成85个大棚,年收入超过200多万元。今年,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引进试种了白芦耳、灵芝等新品种,拓宽产业致富路。
图片
芦苇刨花板生产车间(赵靖 摄)
在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乌梁素海的芦苇在这里“变身”成一张张光滑的芦苇刨花板,以另一种“身份”走向全国各地,实现了芦苇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填补了自治区胶合板无醛行业的空白。今年1-5月份企业产量为43220.74立方米,产值达7808.92万元。
从吊袋芦耳菌包生产到大棚立体栽培,从以芦苇为主要原料的手工艺品编织到草颗粒饲料、生物质颗粒燃料,乌拉特前旗立足资源优势,做长芦苇产业链,让昔日的草叶几枝,变身为“黄金万两”,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同时,不断深化乌梁素海保护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使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处处生机勃勃。(赵靖 王铁 何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