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超热闹的老街上,有处隐秘小屋!“女主人”一开口,太惊艳了!

杭州有条老街,不少游客把它作为来杭的第一站。每逢好天气,街上总是“繁花”盛开,热闹非凡。有趣的是,老街上还有处隐秘小屋,时不时飘出婉转悠扬的歌声,充满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吸引力......


图片

摄/范跃红


大运河之畔的小河直街,以水为名、枕水而居。除了一贯适合悠闲漫步,如今因为簪花的爆火,每天都会吸引大批年轻人打卡。和周围的热闹相比,位于这条老街31号的一处古色建筑,显得安静很多。大门虚掩,任由外面往来匆匆。


有心的游客,会注意到里面偶尔传来的声音。水磨声腔,婉转悠远,一入耳就让人惊艳不已。这时抬眼一看门头,才恍然大悟……


图片


这间屋子名为“小河驿昆曲国际会客中心”,也是一间昆曲交流工作室,国家一级演员杨崑是这里的主人。一头短发的她显得干脆利落,但举手投足间皆是优雅,“来杭州刚好30年了,真快啊!” 


图片


17岁学艺,20岁经人才引进来到杭州

5年前落脚运河传艺,续写昆声雅韵


杨崑出生在浙江衢州,从小便在戏台的斑斓魅影下长大。这样的艺术熏陶来自母亲——一位能歌善舞的乡村全科教师。母亲酷爱戏曲,空闲时常常带着一双儿女去听戏,杨崑与戏曲的缘分便在这“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声腔中结下。


戏听得多了,杨崑也会像模像样地哼唱几句,虽然彼时年幼尚不懂得戏中含义,但兴趣的种子早已埋下。17岁那年,在父母支持下,杨崑报考了江山艺训班,正式学习昆曲。


图片

1992年,浙江举办第二期青年演员昆曲培训班,年轻的杨崑只身一人报名来到杭州学艺。因为一直用功刻苦,此时的她技艺已然大有精进,培训时给不少前辈老师留下了印象。2年后,20岁的杨崑被人才引进到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深造,在运河之滨开启演艺生涯。

后来,杨崑成为了《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西园记》里的赵玉英、《玉簪记》里的陈妙常……这些都是昆曲闺门旦的代表角色,杨崑演绎得惟妙惟肖。30岁不到,她已斩获第十届“文华奖”,之后更是评上国家一级演员。


图片

2019年对杨崑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在各方支持下,这一年她在小河直街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之所以选址小河,是因为此地和昆曲渊源颇深,几百年前汤显祖曾沿着运河北上述职,之后南下回衙理政,其间多次途经小河。


再往大里说,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向来离不开大运河。“南码头,北码头,戏班日日随水流”,中国戏曲自古就有“水路即是戏路”的说法,如今全国范围内的各大戏种,半数以上分布在运河流经的地方。历代戏曲艺人亦广受运河德泽,沿河传艺,随水布曲,无论岸上或舟中,皆留下唱念做打载歌载舞的佳话。


图片

摄/万杰


正式成为大运河的邻居后,杨崑也对运河有了更多了解。除了茶余饭后漫步河边,感受清风拂面,她还时常翻阅各类文献,挖掘大运河里的戏曲元素。


运河之畔,无疑是传播昆曲文化的好地方,平时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杨崑就会来到工作室和大家交流昆曲,开设各类公益讲座和免费昆曲赏析课


从小孩到大人,从本地游客到国际友人

他们更了解昆曲的同时,也更了解运河


虽然身处热闹的小河直街,让这间工作室显得相对静谧。但平时进出的人,其实也不少。来到这里的除了各地同行、游客,还有很多孩子,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都有。尤其寒暑假,常有班级组团到访,聆听杨老师的昆曲科普。


和孩子们讲课,是杨崑很喜欢做的事。每次有学生过来,她都会带着他们在工作室仔细转一圈,从最基础的戏曲“手眼身法步”讲起,再展示不同角色的戏服、装扮。这些年,她很欣喜地发现,对于传统文化,其实孩子们的了解更多了。


图片


“上次给孩子讲课的时候,有个小男孩看到墙上的戏服,一眼就认出是武生服,”杨崑说,后来她一问,原来学校里也有开设传统文化的普及课程,这个知识点老师上课就讲过。


了解完昆曲,学生们往往会顺道在小河直街上走一走。虽然都是本地学校,但不少孩子其实并没有真正逛过运河。慢慢走过这条老街,体验各种非遗展示,也让孩子们对文化传承有更深的体会。


图片

摄/桃子和九月


此外,既然名为“国际会客厅”,来到这里的也不乏国际友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上个月会客厅刚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白乐桑先生是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大学教授,也是首任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他受邀来此,进行一场中法非遗交流活动。

在交流会开始前,杨崑先表演了一段昆曲唱腔,演绎了三种不同的“笑”。声调一起,白乐桑立马被她的即兴唱段打动,连连称赞。交流活动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结束时白乐桑建议,昆曲应该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它的魅力。而这件事,正是杨崑希望看到的。


图片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会客厅,一切纯公益、全免费。在杨崑看来,传播传统文化本该如此,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其实对于这样的传统文化,很多人都是感兴趣的,只是缺乏了解的平台。”


吃穿玩都有!非遗特色遍地开花

这条老街释放的底蕴,越发醇厚


在运河边待了这些年,杨崑看着两岸越来越热闹,对此她也有自己的愿景,“希望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在大运河的滋养下越传越广。”


其实,像昆曲这样的非遗元素,在小河直街上一直都有。除了今年爆火的簪花,老街上还有一家很有名的百年老店酱园。


图片

图源/拱墅发布


酱园,顾名思义就是制作酱油、酱菜的作坊。杭州人的年味,往往就从一只酱鸭开始。

而在沿河的摊位上,游客还可以体验自制非遗漆扇。漆扇,是一种将漆器工艺与扇子相结合的艺术品,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漆扇以扇为纸、以漆为画,利用了漆不溶于水的特性,使用漂漆技法,在扇面上绘制出各种图案。

另外,一年一度的大运河庙会,也是各类非遗展示的舞台。就在一周前,第11届大运河庙会热闹开启,各种项目精彩纷呈。


图片图源/市商旅集团(市运河集团)

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玩的,运河边的非遗正在全方位浸润。这些年,运河两旁一直在变,业态越来越丰富,元素越来越齐全,无论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远道而来的游客,都能沉浸其中。

图片

摄/肖奕叁


图片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在这十年间,运河沿岸以崭新的面貌展现着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风帘翠幕、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如今,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一条真正的生态美丽河、文化韵味河、人文幸福河。

这十年来,你眼中的大运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又会如何向大家介绍她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大运河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好!



资料/杭州日报  

文字/谢珂、邱泽楷

视频/邱泽楷、钟旭峰

制图/张妍

编辑/毛梦莹

责编/姚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