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乡窝窝里的留守儿童,一路“逆袭”成名校博士生丨“梦想+”大学生助力计划

顶端新闻记者 张艳艳
豫东小城留守儿童一路“开挂”逆袭成博士生,王迪好似“爽剧”的大男主,不被“留守”裹挟,化留守为力量,从孤独中变得自强。
顶端新闻“我想@领导”联合阿里巴巴公益发起的“梦想+”大学生助力计划(原名:励志学子追梦计划)今年再启动,旨在为励志学子的“追梦计划”添彩增辉。
来自周口市商水县练集镇的“小城筑梦家”王迪是本期推荐学子。“乡窝窝里搏出来的博士生,他的奋斗精神很有教育意义,希望这种力量能感染到更多孩子,发愤图强。”熟知王迪的商水拳羽游拳击俱乐部会长李冰这样评价他。
图片
郑州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现场,王迪作为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参加典礼
在孤独中自强自立
王迪3岁的时候,父母就到外地打工了,一两年回来一次。他和姐姐跟随爷爷奶奶留守在家,自此成了“留守儿童”。
家人考虑到王迪的学习环境,从五年级便把他送到了当地一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直到初中毕业。得益于这段经历,王迪变得独立,“在那上学的经历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感觉把我扔到一座孤岛上,要学习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自立自强。”
时隔十多年,王迪的初中班主任张老师还清晰地记得他的表现,“这孩子很有正气,很踏实,是个好孩子,虽说父母不在家,没人监督学习,但是他仍然很努力。”
“国家学业奖学金”“河南省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研究生”“河南省优秀毕业生”……王迪荣誉加身,砺志于心。去年年底,在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引导下,怀着对未知的渴望,王迪递交了2024年攻读博士学位申请书。
逆袭之路背后是“较劲”
近日,王迪向北京科技大学递交的攻读博士学位申请书顺利通过。历经村小学、寄宿中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他的教育经历似乎是按照教科书式的标准逐步向前,最终成为“别人家孩子”的典范。其实王迪的逆袭之路也并非一路坦途,背后隐藏的是“暗自较劲”和“伯乐”相助。
王迪在申请书中写道:“第一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出于较劲的心理,想要走出‘小县城’出去看看,决定复读一年。”在此后的求学路上,“从小村庄走出去,见见世面”,也是他拼搏努力的精神动力,“虽然也会经历失败,但只有体验过才不会后悔。”他说。
在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王迪也有“伯乐”指引,“我很感恩在上学时候遇到了很多很多很好的老师,他们真心地帮助我成长,主动推着我从县里来到市里再到省里,包括接下来去往北京求学。”
谈及王迪在学业上的表现,他的研究生老师说“他很积极主动,具有合作精神,我们老师和同学也都很认可……”
遇上老师们的帮助、社会的资助和家人的理解、支持,恰巧凑成了我现在的人生,我很感恩。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励志,其实我只是万千学子中的一个,也许是因为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规划吧。”“小城筑梦家”难免被贴上励志的标签,对此他这样说。
心怀感恩回馈社会
“心怀感恩,像别人帮助我那样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校期间王迪也曾获得“最美志愿者”“志愿者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担任过年级长,践行奉献精神,服务社会。如果有机会,他还想做一名大学教师,用知识反哺社会。
“我想走出小乡村去见见世面”,王迪的“开挂”始于斯行于斯,始于好奇行于热爱。
翻看王迪的申博个人陈述,他在“未来规划”一栏提到“努力获取国外交流机会,深入学习专业,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入交流。”他始终在践行着“多去尝试,看见更宽广的世界。”
励志学子活动申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