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一条大运河,何以承载半部华夏史?

它是许多城市的“原点”,凝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水脉里暗藏着富庶繁华的密码、源远流长的文脉……它便是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22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扬州启动。23日至28日,活动先后走进扬州、淮安、宿迁、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运河城市,从大运河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探寻“何以中国”的文化密码。
图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看历史长河:“运”从哪里来?
中国大运河从何而来?“吴城邗,沟通江淮。”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邗沟,沟通长江、淮河。大运河的原点由此开始。邗沟,也由此成为两座“运河之都”的起点,一端是扬州,另一端是淮安。
图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如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3年,这座“大运河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成为热门打卡地。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也讲述着淮安作为“漕运总督”“河道总督”所在地的历史。
每一次考古发现,都让我们离历史更近一步。2024年,建设在遗址之上的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淮安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先后开放,诉说着大运河源头的故事。
图片
△“隋故炀帝墓志”
扬州城里一座规模并不宏伟的隋唐砖室墓,它的主人竟是隋唐大运河的开凿者——隋炀帝。曾经主持发掘隋炀帝陵的扬州博物馆馆长束家平介绍,最关键的证据是出土墓志上写着“隋故炀帝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鎏金铜铺、萧后冠、编钟编磬等一系列等级很高的随葬品,形成了完整证据链。尽道隋亡为此河,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扬州等运河城市的千年繁华。
图片
△淮安古末口遗址墙砖上的“淮安州”铭文
淮安古末口遗址博物馆内展示了4 处砖墙体结构,分别是闸坝、码头等设施。该遗址是一处南宋水工古遗址,是宋代之前沿用的盘粮过坝码头。其中,部分墙砖刻有“淮安州”等铭文。淮安城因末口而起,已有2500年历史。自唐朝以来,楚州(今江苏淮安)就是沟通中外的港口城市,坊间侨居、商贾云集,汇聚末口。
图片
△无锡梅里遗址
在江苏,还有一条流淌至今的运河,藏着何以中国、何以江南的文脉源流。相传,太伯奔吴,来到当时的“荆蛮之地”无锡梅里,给江南带来了黄河流域先进文化,还开凿了江南第一条运河——伯渎河。伯渎河的两端,沟通了蠡湖与太湖两大水系,与两侧九条支河相连接,形成“一渎九泾〞。它的开凿,大大提高了太湖流域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服务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2018年,伯渎河畔一处深坑内发现梅里遗址。这是一处重要的商周时期遗址,成为解开泰伯奔吴之谜的关键地理坐标。
看水工智慧:弯过几道湾,翻过几座山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其规模宏大、发展连续,还有在不同时代应对不同环境而进行的工程、技术的改进和发明制作,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精神,至今依然激荡人心。” 作为大运河申遗的参与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说。
图片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扬州城南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水清岸绿、生机盎然。大运河在此弯出了一道“几”字湾,这是古人的水工杰作。历史上,这一带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明万历年间,沿河舍直改弯,增加了河道长度和曲折度,以此抬高水位、减缓水流速,起到了“三湾抵一坝”的效果。这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行至宿迁段,大运河波浪宽阔,拐过了一道直角弯,被称作“运河第一湾”。宿迁市博物馆馆长高小亮介绍,宋代以来,宿迁大地上有700年黄河泛滥的历史。大运河是南北走向的大动脉,而在从徐州到宿迁段,清康熙时治河大臣靳辅为了避黄河水患,凿通了马陵山,所以有了一段东西走向的运河,又折了一道“7”字形的弯,流向淮安。
由于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的水太极,得改弯。那么,自南向北,怎么让水从低向高,翻越山脊呢?山东南旺分水枢纽是关键。古人修建了一座水坝,引汶水往水脊南旺汇聚,让运河之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图片
△扬州江都水利枢纽
而今,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是我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新中国第一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泵站群。江都水利枢纽是第一级台阶,把长江水提供给大运河,利用大运河沿线的九级泵站,将长江水逐级抬升,实现了“一江清水向北送”。
看古运新生:运载繁华,生生不息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2500岁的中国大运河其实一直“在岗”,从未“退休”。如今,除了水利、交通运输等功能,越来越多地解锁了文化旅游领域“新职能”。
图片
△镇江谏壁船闸
长江、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在镇江交汇。谏壁船闸就位于江河水系的十字交汇处,是苏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大型复线船闸,北接齐鲁,南接浙江,西通川鄂,东邻上海,长年有 13 个省、市的运输船舶通过。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涛介绍,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计划2025年9月完成。改造后的谏壁一线船闸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内河单梯级船闸,通过能力提升2.5倍,将充分释放苏南、苏北运河联网效能。
图片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繁忙的大运河,“运载”了南来北往、源源不断的人员和物资,也“运载”了沿线城市经济的富庶、文化的发达。时值江南梅雨季,烟雨入江南,丝毫没有影响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的兴致:徜徉在“人家尽枕河”的古街巷,听吴侬软语的评弹、昆曲,品苏帮菜、碧螺春,体验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统套色印刷工艺。
小桥流水的江南,还有号称“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乘着游船,穿过400多岁的清名桥,可以到达窑群遗址博物馆,看御用金砖的诞生记;也可以到达由无锡钢铁厂老厂房改造的“运河汇”街区,观看艺术大展、先锋市集、水幕灯光秀、音乐演出、宠物展,江南水韵、工业风、时尚先锋于此激荡碰撞。
图片
△徐州窑湾古镇
大运河边,许多古镇、古街、古巷、老粮库、工业遗存成为热门打卡点,频频“出圈”:在淮安河下古镇品尝文楼汤包、茶馓,在扬州盐商旧宅里看淮扬菜博物馆,在常州戚机厂里看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在宿迁中运河老粮库改造的书场里看传统曲艺表演,在徐州窑湾古镇看傩舞等八省非遗展演……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也在当下焕然新生。
图片
△无锡“运河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刘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