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忆丨时短情长,老舍南新街54号的时光

老舍说,我整整在济南住过四载。
在这里,从欧洲归来不久的他,开启了齐鲁大学的执教生涯;在这里,他与新婚妻子有了第一个孩子,起名为“济”;在这里,他相继写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长篇小说,还创作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非正式的公园》等脍炙人口的散文。
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扬名文坛……皆在济南。无怪乎老舍自己也说: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因为他的一篇《济南的冬天》,而平添了许多的文学魅力,长久地吸引着八方来客,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一探究竟。
他在济南最主要的住所便是位于南新街58号(当时是54号)的一处毫不起眼的小院。
6月8日,南新街的老舍旧居重装开放,又给了人们亲近老舍,了解老舍济南生活的难得机会。
图片
执教齐大 带来文学清风
打开手机地图,搜索老舍旧居,便发现这里北邻趵突泉,东临广智院,南面便是齐鲁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的校门。
1930年老舍应齐鲁大学之邀来到济南,任文理学院新文学教授,兼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此时,他住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二楼的单身宿舍里。
齐鲁大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教会大学。老舍在这里讲授好几门课,包括“文学概论”“文艺批评”“文艺思潮”“小说和作法”以及“莎士比亚”“但丁”等。老舍的到来,为齐鲁大学文学院刮来一股清新的风。
据当时齐鲁大学国文系的学生张昆河回忆,老舍讲课时并不看讲义,而能挥洒自如、纵横跌宕。“例子多是外国的,课却轻松动听,并不涩奥,颇有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味道。”老舍的文学概论与文艺批评课大受学生欢迎。许多其他系的学生也跑来听课。柏根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
教课之余,在齐鲁大学办公楼二楼的单身宿舍里,老舍创作了来济南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大明湖》。但令人痛惜的是,稿子在寄到上海后,在战火中被焚毁。
图片
麦克密古楼,老舍曾在此工作写作,1997年毁于大火。图源:山东大学网站
搬到南新街 酷暑中笔耕不辍
1931年暑假,老舍回北京与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胡絜青结婚。之后在济南南新街58号(当时是54号)租下一处院子,一住就是三年。
胡絜青女士在1981年曾重访这处旧居,她在文章中回忆,“我们住的小院子,大门坐东向西;二门内的西、北、东三面有房:紧靠大门洞的门房由老田夫妇住着,西屋两间是大家吃饭的地方,东屋是厨房,厕所在东南的角落里,我和老舍住北房。北房说是三间,实为三间半……北房的东边一间半加了隔断,作为卧室;西边一间半,是老舍会客和写作的地方。”
透过老舍的文章,以及胡絜青女士的文字,我们得以一窥老舍一家在济南的幸福时光。
根据老舍在《夏之一周间》中的描述,他的暑期生活都是在六点前起床开始写作。“自六点至九点,也许写成五百字,也许写成三千字,假如没有客人来的话。”“九点以后,写信……浇浇院中的草花,和小猫在地上滚一回,然后读欧·亨利……”
图片
老舍与夫人胡絜青。图源:山东大学档案馆
当时的天气非常炎热,时常“汗流浃背”的老舍对此十分幽默地记录道:“屋子里比烤面包的炉子的热度高着多少?无从知道,因为没有寒暑表。屋内的蚊子还没都被烤死呢,我放心了。”
6月25日,记者步入南新街58号老舍旧居的时候,室外温度超过35度,切身体会到了老舍顶着酷暑笔耕不辍的艰辛。
“自从一入7月门,济南就热起,那年简直热得出奇;那就是我‘避暑床下’那一回。早晨一睁眼,屋里——是屋里——就九十多度(华氏)!小孩拒绝吃奶,专门哭号;大人不肯吃饭,立志喝水!可我得赶文章,昏昏忽忽,半睡半醒,左手挥扇打苍蝇,右手握笔疾写,汗顺着指背流到纸上。写累了,想走一走,可不敢出去,院里的墙能把人身炙得像叉烧肉……屋里到底强得多,忍着吧。自然,要是有个电扇,再有个冰箱,一定也能稍好一些。可是我的财力还离设置电扇与冰箱太远。”
如今的老舍旧居仍力图呈现当年的模样。这处四合院并不宽敞。进门是一尊老舍塑像,坐北朝南有三间小房子。其中西边一间摆放着一张写字台,其上几张稿纸摊开来。一幅老式眼睛被放在稿纸上。恍惚间,仿佛能看到青年时代的老舍,在此伏案写作。一直聚精会神,眼睛酸涩也是常有的事。想必,这会子,他放下眼镜,到院子里打拳、逗猫去了吧。
就是在这如今看来十分朴素甚至有些艰苦的环境里,老舍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创作黄金期。
图片
写济南 字里行间都是青睐
老舍的儿子舒乙曾碰见过一个女孩,她说她大学毕业之后跑到济南来工作,完全是因为念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不得不令人感叹文学的力量,对一个城市精气神的重要影响。
据说,老舍旧居院子里的石榴树和水井仍是当年的原物。它们曾经陪伴了老舍先生,见证了他的创作与生活。
如今,石榴树上硕果累累。石榴树下,很多游客顶着暑热慕名而来,有的手里还拿着在旁边齐鲁医院做检查后的胶片。有一位女士从南京来济南游玩,看到路上的指示牌,便一路探寻至此。她说最熟悉的老舍作品还是《济南的冬天》。
这篇入选语文教材的名篇里,老舍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溢于言表。“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在他写的《济南的秋天》中,老舍直言: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他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这样富于诗意的生动描写,可能比任何旅游宣传语都要高明。用现在的眼光看,老舍初到济南,便没把自己当外人,热心地在文章里推介起济南来。
在济南的四年时光,让老舍与济南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他的旧居,他的诸多作品,仍然释放着无穷的文学魅力,吸引着文史爱好者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们纷至沓来。
(文/图 海报新闻编辑 孙翔)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