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等作家认为许多文学作品正被误读,建议读者增强阅读感知力

6月29日,《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与作家探讨一百种人生》文学沙龙分享会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约500位读者现场聆听梁晓声、周晓枫等文学名家畅谈作品与人生。
图片
《在文学中重构世界,与作家探讨一百种人生》文学沙龙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由首图和中国作协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元阅科技联合筹办。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担纲主持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著名作家及词曲作家蒋建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以及《人民日报》出版社第七编辑中心主任陈红、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许博,共同围绕作家的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全球化背景下的写作、经典阅读的当代意义等问题,展开探讨,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思考。
图片
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莅临现场。
“有些书我们是在误读,或者并没有全面认识到作者的意思。”梁晓声说,“比如人们过于强调《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海做抗争的一面,而忽略了文中老人与孩子之间温情的一面。”如果读者能够捕捉其中大量的细腻描写,重新解读作品,则会发现作品中人物的另一种人生。以诗歌创作见长的孙晓娅认为,当下出现的误读问题,原因在于当代读者是否还有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幸福”的能力。她说:“阅读可以让我们带着光去生活。阅读是一种内生动力。阅读的感知力尤为重要,今天的读者更应该了解文本的细节,打开文学的丰富性。”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晓娅
作家周晓枫认为,“好的作品本就可以有多种解读,正如好的写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家蒋建伟说:“今天我们更多关注于快乐、愉悦的体验,而忘记关注痛苦。”他认为,其实人生本就是悲喜交加的,阅读更重要的是令我们学会“化苦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