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黟县这样为文物撑起“安全伞”

雨后的黟县西递古村,青石板路湿漉漉的,烟雨之中,古韵悠悠,粉墙黛瓦的徽派古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图片
“我们是24小时值班值守,不仅通过监控全方位监测,还分片落实包保不间断进行巡检。”从西递走马楼开始到古来桥结束,每天绕古村10余圈,成为汛期以来西递“镇景村”联合工作队的日常状态。
西递古村始建于北宋皇佑年,公元1047年,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124幢,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连日来,黟县遭遇暴雨到大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西递村对全村124处国保单体开展全面摸排,对排查出现房屋屋顶漏水和内涝情况,立即进行处理,排除安全隐患。并对前边溪沿溪2处岔路口进行沙袋阻拦,防止河道漫水进入村内。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黟县境内分布有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较完整地保存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民居1590余栋,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9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247处国保单体)。
黟县重点排查古桥、古民居、木结构建筑等易受灾部位,做好研判预警,压实工作责任,全覆盖排查风险隐患,落细应急措施,加强值守备勤,确保全县文保单位安全度汛。
该县按照《安徽省文物安全巡查办法》要求,对县域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建筑进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物安全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文物进行了重点标注,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组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组,执行24小时值守,实地排查文物安全隐患。防汛期间,建立防汛应急队伍9支,开展检查1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25处,包括敬爱堂、咸宜堂、皖南苏区江边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5处文物单位内涝,均已得到排涝除险,避免文保单位受损。
同时,该县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强降雨前发布信息,提前预警各乡镇。截至目前,县文物部门已下达汛情信息10余次,各乡镇已针对各级文保单位储备编织袋2000余只、砂石统料、细沙100余方,各类防汛物资配备充足。
新民晚报记者 吕倩雯 通讯员 何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