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在中国: 在华留学生的成长故事

全文3205字,阅读约需1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4位在华留学生,倾听他们在中国追寻梦想、求学工作的故事。

02马来西亚留学生陈佩微立志成为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03韩国留学生金度延对中国文化充满感激,认为中国是一个温暖、神奇的国家。

04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若贺曼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希望为土库曼斯坦的发展作出贡献。

05这些留学生表示,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将极大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增加自身发展机会。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晓萌|北京报道
在繁华的都市与古老的巷弄之间,有一群特殊的国际面孔,他们带着对东方文化的憧憬和求知热情,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这里,他们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近期,《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4位在华留学生,倾听他们在中国追寻梦想、求学工作的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在这片陌生却温暖的土地上收获成长、找寻归属。
图片
4位受访留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受访者|供图
马来西亚留学生:要做中马友谊的推动者
5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
习近平指出,中国同马来西亚是千年结好的邻居、以心相交的朋友、合作共赢的伙伴。建交半个世纪来,两国始终坦诚相待、和衷共济、共谋发展,中马关系一直走在地区国家前列。2023年,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马友好深入人心,为两国关系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前不久,我收到在中国天津大学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写来的联名信,他们立志做中马友谊的传播者和推动者,期待用所学知识服务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国友好事业后继有人,我对此感到欣慰。
陈佩微就是参与写信的87名马来西亚留学生之一。“我们一定努力像两国领导人期待的那样,做两国友好事业的继承者、推动者。”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来自马来西亚的陈佩微是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2021年临近高中毕业时,亲身经历的疫情让陈佩微决心投身生物医学领域,致力于改善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
当时,一则中马合作促进生物科技防疫的新闻吸引了陈佩微的注意。“适逢很多大学来我就读的高中招生宣讲,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介绍了天津大学在生物科学方面的研究优势,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突破,一下子吸引了我。”她说。
提到她的专业生物科学,陈佩微显得格外热情。“我们学校工科优势明显,所以我们专业更偏重生物设计与制造,与合成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免疫学等前沿学科都有交叉融合。”
今年3月,学院的iGEM团队招募队员,陈佩微第一时间报名。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是一个由全球各地高校和中学生组成的合成生物学竞赛,结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由于在学校的实验技能赛上曾获奖,陈佩微顺利入选,她欣喜于离梦想更近一步。
马来西亚留学生林展永同样就读于天津大学。他所在的“海洋技术东盟专班”,是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面向中国东盟海洋产业需求所设立的。这一举措是为了构建以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治理等为主线的新工科留学生教学体系。
“我们会学习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管理,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赤潮综合防控技术在马来西亚海域的应用研究。”林展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我本身对海洋环境治理很感兴趣,数理化底子也不差。我所就读的高中和天津大学招生部门有合作,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还有线上招生,一看到招生简章里有海洋环境治理,我就立马申请了。”林展永说。
林展永认为,在中国学习还是非常“卷”的,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只能通过不断努力。未来,林展永希望可以有机会留在中国深造,在海洋技术这一领域继续耕耘。他表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他期待能为两国专业领域上的学术交流作出贡献。
陈佩微也表达了相似的愿景,她期待自己实现生物医学领域梦想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中国。“我还想到中国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她希望在读懂中国的基础上,促进两国交流。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创业,给两国的青年都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陈佩微相信,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将极大提高她的就业竞争力,增加自身发展机会。
韩国留学生:中国是一个温暖、神奇的国家
“2017年我来中国学习语言,去过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每个地方虽然景色不同,但是当地人都非常友好,尽管语言不通,很多人还是热情帮助了我。”在上海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读研的金度延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温暖和神奇的国家。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很想来中国生活。”
“2018年我在韩国已找到工作,但当时我想,再不来中国留学可能未来就没有机会了。”确定好留学志向,金度延开始着手准备汉语水平考试(HSK)。“我是自学的汉语,来中国读书以前,我的汉语只能进行日常对话。幸好在申请截止前一个月,我的语言水平合格了。来到上海大学读书后,国际教育学院和经济学院的很多老师同学都非常关心我,问我能不能跟上教学进度,并且还细心地给我辅导专业知识。”金度延充满感激地说。
“韩国不少年轻人会有‘外国人恐惧症’,但是中国学生很自信,他们即使英语不好也很敢说,这点对我影响很大。”金度延还提到中韩大学老师的差别,“在教学上,中国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问我的想法,而不是提供标准答案。中国大学的创造力和创新教育让我很喜欢。”
上海大学的师友们不仅在学习上帮助她适应节奏,还会带她体验中国文化活动。“例如学校举办的春节活动,韩国也会过春节,我原本以为差别不会特别大。”金度延提到,在韩国她和家人会选择春节出游。“而在中国过春节,各种活动太丰富了,你会觉得一年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金度延选择来上海读书,是看到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上海又是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城市。在上海读书,我觉得会收获很多。”她提到,“本科我就读于上海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后,我觉得在专业上还有需要学习的内容,于是又申请了研究生。”
现在,金度延认为自己的选择很正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经济增长也很快,国内市场和制造业都非常出色。很多跨国企业包括韩国企业在内都想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身拥有很多优势,技术创新速度很快,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金度延表示,虽然韩国也有很多好公司,但留在中国,平台更大、可能性更多,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她希望以她对中韩两国市场的了解,帮助两国企业扩展业务,寻找合作机会,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
2023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中亚留学生,鼓励他们为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收到回信是我在中国最难忘的一件事,这可能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若贺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彼时,他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一名土库曼斯坦留学生,如今他已留校担任教学秘书。
“我来中国已经13年了,两边生活我都觉得很舒服,很不错。”在中国的十几年,若贺曼完成了学士阶段的化学工程专业学习、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企业管理专业学习,以及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学习。
现在,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我完整体验了本硕博的学习过程,因此作为教学秘书,不同阶段的留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我都了解。”若贺曼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很有条理,“我认为现在需要提升的是和学生沟通的艺术,让学生更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
若贺曼向记者介绍了学校对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我们学校对留学生培养很有自己的方法。如果留学生基础差一点,学校会安排外语好的、留学生工作经验比较多的老师帮助学生,如果留学生觉得自己基础不错,能够和中国同学一起参与公开大课,也可以自主选课。”
说起自己选择专业的考虑,若贺曼表示:“我从小就有一个工程师的梦想,因此本科时选了化学工程与艺术,硕士阶段选择企业管理是想从其他视角做研究。”随着在中国的时间越来越长,若贺曼还想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和老师商量后,我在博士阶段选了本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我的博士论文是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思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若贺曼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中,“天人合一”这个古老概念令他印象深刻,他非常认同人和自然相互依存。“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绿化,一个是新能源车,中国都作了很多努力。”
“中国以自己的案例让全世界看到,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自然,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我的国家现在也在参照中国的一些案例,比如设立了一些生态保护区域,开始使用和推广新能源车、新能源设备。”若贺曼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为世界带来了很棒的中国方案。”
若贺曼表示:“去年,我参加了北京市团委组织的一个活动,参观了不少大兴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见识到了很多先进生产设备,这显示了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实力。更让我觉得来中国享受教育,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土库曼斯坦古代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两国的贸易和合作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多,我们不仅能引进中国的先进设备,还能参考中国的发展方案。”若贺曼说,“未来,我可以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为我的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推动两国文化经济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2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