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粟裕,在解放战争关键时期,连发三封电报,劝服了毛主席

全文2784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在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粟裕连发三封电报,劝服了毛主席,使华东野战军留在中原打大仗。

02粟裕分析了中原战场的优势和劣势,认为此时在中原“打大仗”的条件已经成熟。

03然而,粟裕也指出了下江南行动可能面临的困难,如无法补给物资、安放伤员等。

04经过周密思考,粟裕得出的结论是:留在中原打大仗有利,建议将中原三大野战军全部留在中原。

05最终,毛主席和中央一致同意了粟裕的方案,粟裕被提拔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一、粟裕的思考(下)
在为下江南做准备的两个月里,粟裕一刻都没有停止对中原战局的思考。
粟裕先是谨慎地回顾了此时我军在中原的优势:一是中原大小城市多,国军兵力分散;二是地形平坦,更利于大部队机动作战;三是背靠山东、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后勤充足;四是已经开辟了不少根据地,有大战基础。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分析,粟裕认为此时在中原“打大仗”的条件已经成熟。
而对于下江南行动,粟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可能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1、下江南将是完全的“无后方”作战,面临国军疯狂的围追堵截,华东野战军无处补给物资、安放伤员,10万大军到达闽浙赣地区时,预计伤亡会超过一半以上;
2、下江南的部队基本上无法携带重武器(由于运输、弹药等原因,即使带了也必然要放弃掉),因此将无力攻占大中城市,无法对国军造成足够大的威胁。
3、因为是孤军作战,有时即使出现了有利战机和可能打胜的仗,也不敢下决心去打(这一听就是血泪史);
4、下江南的直接目的,是调动中原地区的敌人回防,为中原战局创造有利局面。然而,固然能够调动一部分敌人,但是国军两大主力整编第5军和整编第11师是半机械化部队,老蒋不可能让这两只部队去江南打游击;而中原国军另两支主力部队第7军和整编48师都是桂系部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老蒋肯定不会把这两只部队送回桂系身边,不然这两只部队很可能直接被桂系给召回老家去(桂系老家就在广西)。也就是说,国军在中原战场上的四支主力部队是不会跟着华东野战军下江南的,而这四支主力部队调不动,中原战场的局面就不会有大的改观。
5、此时,中原战场上有华东野战军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4个纵队,这个力量足以与国军进行大规模的作战。如果调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下江南,又调不走国军的4支主力部队,反而使敌我兵力失衡,我军将失去主动出击的力量。
经过周密的思考,粟裕得出的结论是:如果3个纵队下江南,路上就要损失5万人;而如果把这3个纵队留在中原打大仗,以同样损失5万人为代价,可以消灭敌人3-5个整编师;两者相比,还是留在中原有利。
图片
出自粟裕大将晚年回忆
二、斗胆直呈
虽然已经考虑成熟,但对于能不能把这些意见向中央反映,粟裕是有顾虑的:“主要是担心自己看问题有局限性,对中央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提出不同看法,会不会干扰统帅部的决心。”
此时,下江南是中央已经定下的决策,想要改变中央的既定决策,这在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
粟裕先是把自己的想法向陈毅做了汇报,陈毅也感到很为难。不过,陈毅建议粟裕把想法发给中央。
经过周密的思索,粟裕在4月16日把自己的想法发给了刘伯承、邓小平,征求中原战区两位领导人的意见。
4月18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发出一封长长的电报,在电报中,他全面阐述了上文中提到的他对于中原战略方面的思考,建议将中原三大野战军全部留在中原“发挥现有装备之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同时,建议向江南地区派出小股游击部队,“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敌人兵源、粮弹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
图片
电报的最后,粟裕写上:
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就在粟裕发出这封长电的同一天,刘邓致电中央军委并转陈粟,对粟裕4月16日的电报表示支持。电报中说:
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先派多支小部队去)…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4月21日,中央军委向华东野战军回电:
为商量行动问题,请陈毅、粟裕两同志于卯有(25日)至卯世(31日)数日内来平山中工委开会为盼。
三、城南庄
陈粟接到电报后,均感事关重大,两人匆忙动身,于4月30日赶到中央军委所在的城南庄。
这是粟裕在1934年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后,与毛主席的首次重逢,可想而知,他的心情是无比的紧张和激动。
这十几年里,粟裕所在部队一度全军覆没,他长期脱离中央,在南方的艰苦环境里孤独战斗,饱尝各种艰辛苦难,而现在,他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野战军副司令。
令粟裕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一向不出门迎客的毛泽东,竟然大步走出门来迎接他。(上一个有此殊荣的是林彪,此后再无他人)
主席紧紧握住粟裕的手说道:
“我们的英雄回来了。”
城南庄会议开了7天,在会议期间,粟裕向中央军委详细汇报了目前中原战场的情况和他对中原战局的思考,并着重汇报了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不过江、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方案。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位中央领导人当场就粟裕的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大家一致同意了粟裕的方案。
5月5日,主席致电刘邓和华东局:
“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这是正确的坚定不移的方针。惟目前渡江尚有困难。目前粟裕兵团(一、四、六纵)的任务,尚不是立即渡江,而是开辟渡江的道路,即在少则四个月、多则八个月内...以歼灭5军等部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之任务。”
主席决定,给粟裕一个机会,让他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同时,这也等于是粟裕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城南庄会议的最后一天,主席告诉粟裕,中央已经决定了,陈毅同志到新组建的中原野战军当第一副司令,不再担任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升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
然而,粟裕坚辞不受,表示一定要由陈毅担任司令。
在粟裕的坚持下,中央决定,陈毅虽然到中原野战军工作,但仍保留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离开了城南庄,很快,他将全权负责整个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并带领华东野战军拿下名垂千史的不世功绩。
四、总结
1、和打锦州类似,这是我军战略上的一个极重要的选择,如果华东野战军执行了下江南计划,那淮海战役就无从谈起;
2、我想提醒大家,下江南计划并没有问题,此时我军中原的兵力只有国军的一半,第一阶段反攻先锋刘邓大军在大别山根本已经熬不下去了(刘邓在2月底撤离大别山),我军中原部队正处于困境当中,这是我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总体战略下几乎必然出现的情况;
3、下江南无论结果如何,一定能够让中原战场坚持更长时间,这是执行“向南防御”总体战略的一步妙棋
4、这个时候,居然有人敢说,我可以在短期内消灭敌人3-5个整编师(约10万人),直接逆转整个中原战场,这就不是向南防御了,这是南北通吃、我全都要,中央一开始当然不敢听:现在能苟住就不错了,怎么你小子还想把敌人全吃了?
5、直到亲眼见到了粟裕本人后,中央才最终改变了想法,这之前中央已经有十几年没见过粟裕,大家可以理解为粟裕去城南庄面试去了(面试岗位-战神);
6、城南庄面试的结果是,中央决定提拔粟裕当华东野战军第一负责人,这意味着,资历极浅的粟裕,将被提拔到林彪、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等党内顶级大佬同一个级别。由此可见主席和中央认可粟裕的能力到了什么程度;
图片
部分面试官与考生合影
7、因为对粟裕能力的认可,主席极为罕见地改变了自己的决定(主席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几乎从未被人说服过),决定不等东北百万大军南下,提前尝试在中原打大规模战役,虽然现在电报上说还要下江南,实际上粟裕打完一仗证明了自己之后,下江南这事就再没人提过了。
8、另外,粟裕发给中央的电报,是粟裕一生中写过最长的电报,碍于篇幅,我这里没放。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封电报极为精彩,结合本文中所提到粟裕本人的实际思考一起看,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里就不发出来了,大家想看的话,可以去我的微信公众号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老旦聊历史)
谢谢阅读,觉得不错的话,顺手点个”赞“和“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