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欧媒爆料:欧盟加税,名为制裁,实则逼着中国车企来欧建厂

全文5089字,阅读约需1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欧盟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额外关税,以应对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100%关税的影响。

02欧洲官员透露,欧盟加税的目的并非与中国脱钩,而是希望通过合作逼迫中国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03然而,欧洲各国在中国车企选址建厂时纷纷提供优惠政策,以吸引中国车企投资。

04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将有助于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同时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自美国宣布对中国汽车征收100%关税之后,欧盟的大棒也终于落下了,将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额外关税。这样一来,像上汽这样的企业,要交的关税从10%一下子涨到了48.1%。
虽然欧美都对中国下了黑手,但这两家的目的不一样。对于美国来说,加税是为了保护本土车企,不让中国车企发展壮大。
而欧洲知名媒体Politico最近的一篇文章,揭露了欧盟这次加税的一些内幕。通过对众多欧洲高级官员的匿名采访,Politico发现,欧盟不仅不想和中国脱钩,反而是想以打促合,逼迫中国赶紧与欧洲合作,因为欧盟上上下下已经慌了。
图片
所以表面上是加税制裁,实际上欧洲已经认命了,和举白旗差不多。
看来被现实暴捶了2年之后,欧盟终于认清了形势,对中国车的态度,可以说从嗤之以鼻,变成了逐帧学习。
欧盟是从去年开始酝酿对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那时候加税的动机,是为本土车企争取时间。当时欧盟的决策层和一部分车企高管都认为,中国车看起来吓人,但它只是偷工减料+政府补贴的缝合怪,只要抬高关税,保护到位,那欧洲车企依然有竞争力。
图片
比如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的CEO唐唯实(Carlos Tavares)。在2022年10月的巴黎车展上,他曾公开呼吁对中国汽车加税。
图片
他说中国车的价格之所以有竞争力,是因为车企可能采用了低价策略,先以亏本价进入欧洲,等把欧洲车企搞破产之后再提价,所以我们必须保护欧洲市场,等到2025年之后,欧洲车企应该能打赢翻身仗。
斯泰兰蒂斯可是欧洲第二大汽车集团,仅次于大众,旗下有菲亚特、阿尔法·罗密欧、克莱斯勒、雪铁龙、DS、玛莎拉蒂标致等众多品牌,它的当家人都这么说,可见这帮人当时狂到什么程度。
图片
不仅是车企高管,还有政治精英。一位匿名的欧洲官员向Politico爆料,称当时很多欧盟领导人态度“极其傲慢”,认为欧洲在技术上会一直领先,中国人永远也追不上。
图片
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抬高关税,争取时间,那反杀中国车问题不大。
但仅过了一年,欧洲人就彻底悟了。
先是在2023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一众外国车企的高管,被各种新技术刷了三观。
9月,瑞银发布了一份对比亚迪海豹的拆解报告,详细说明了中国汽车的巨大成本优势,并表示欧洲车企将成为中国车崛起的最大输家,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而在9月份的慕尼黑车展上,中国车抢走了所有洋车的风头,以至于德国的《经济周刊》撰文,说“慕尼黑车展,已经变成了中国车展。”
9月5日,德国总理舒尔茨亲临车展现场。为了给德国的汽车高管们打气,舒尔茨居然说到:
“面对中国汽车厂商的竞争,我们应该被激励,而不是被吓倒……德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
做为一个汽车强国的领导人,在主场能说出这种话来,可见被逼到了什么份上。
并不只是欧洲人,美国人对中国车也彻底跪了。
今年3月,底特律的一家汽车咨询公司(Caresoft Global),拆解了一辆比亚迪海鸥
本来是想揭露比亚迪“以次充好”的真相,结果拆完之后直接抑郁了。这家公司的CEO发现,海鸥不仅没有任何偷工减料,其内饰、安全配置、驾驶性能等等,全都是高品质的,完全没有廉价感。
更恐怖的是,海鸥的售价只有1.2万美元,如果在美国制造,那价格至少高3倍。
所以,即使被加征100%的关税,比亚迪依然能碾压美国友商。该公司的CEO说,这辆车为美国工业敲响了警钟。
而美国制造业联盟(AAM)更直接,它在今年年初就发布报告,说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将导致美国汽车产业的灭绝,并呼吁赶紧抬高关税壁垒。
所以,如果只针对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不是汽车强国这么简单了,而是对外国车企的降维打击。就像马斯克在今年年初说的那样,如果没有贸易壁垒,那中国车企将摧毁全球大多数竞争对手。
我们之所以目前有这么大的优势,因为主导了一场从未有过的汽车革命,传统的供应链和生态体系正在被电动化颠覆。更恐怖的是,这场革命才进行到一半,还有下半场,那就是智能化。
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整个欧洲忧心忡忡,因为汽车产业是欧盟的命根子,GDP占欧盟总量的7% ,雇佣人数高达1290万,不能有任何闪失。 所以欧洲必须从保护,变成和中国合作,否则只能加速出局。
图片
Politico援引了一名汽车专家的话,说既然竞争不过,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和中国对抗,而是合作。
图片
但欧盟依然选择对中国汽车加重税,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用大棒逼着中国车企赶紧过来建厂。
Politico从欧洲的四名外交官和两名高级官员口中得知,欧盟目前的策略是这样的:先用高关税断了中国车企进口的后路,然后胁迫它们来欧洲合资,并与欧洲的车企分享技术。
图片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汽就向主管部门汇报,说欧盟委员会正在向其索要各种技术和商业数据,比如电池成分和配方,电动汽车生产成本、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信息、销售渠道和定价方式、欧洲的客户信息、供应链布局信息等等,全是商业机密,这已经远远超出反补贴调查的范围了。
上汽的爆料直接印证了欧洲媒体的话,即用高关税逼迫中国车企合作,顺便敲诈点技术,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让中国车企来欧建厂,从而在欧洲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表面上看,欧洲人非常硬,但实际上他们虚得很。
据Politico披露,它采访的这几个欧盟官员,对加税的态度和美国人完全不一样。老美那边是一种幸灾乐祸、报复对手的快感,而欧盟的人则是无奈和警惕,因为他们认为加税很可能是欧洲人的最后一张牌了,打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手段来反制中国汽车了,因为欧洲各国的财政都非常紧张,根本无法与中国的补贴力度相抗衡。
不过欧洲人也玩了一把精神胜利法,说当年我们进入中国的时候,被要求合资,这下好了,该让中国人尝尝被强制合资的滋味了。
​就连这篇文章的名字,也叫《欧洲让中国人尝尝自己的贸易苦果》(Europe gives China a taste of its own trade medicine)。
说实话,挺可怜的,就剩下嘴硬了。
不过你们要是这么说的话,那中国也要让欧洲人尝尝洋买办的滋味了。
这些欧盟国家之所以这么急,主要是反应太慢,像人家德国,早就悟了。
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的欧洲汽车强国都同意加税,唯有德国一直在拼命反对,不光是德国政府,还包括所有德国车企。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德国车在中国销量巨大,像大众、B B A,30%左右的销量都来自中国,所以生怕加了税之后,自己被中国拿来对等报复。
其实,就算B BA在华销量膝斩,德国依然会拼命反对,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了,那就是德国一直在利用中国的产业链,低调地壮大自己在新时代的竞争力。
这让法国、西班牙等国分外眼红,他们之所以极力支持对中国加税,并不只是针对中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能让德国独享中国的技术红利,从而垄断欧洲市场,因为现在已经出现苗头了。
德国人是最早领悟“打不过就加入”这套心法的,所以在这场电动化的变革中,德国一直紧跟在中国后面。
当2009年,扶持新能源汽车刚刚上升为国策,第2年戴姆勒就和比亚迪合了资,打造了新品牌腾势,专门生产高端纯电动汽车。
图片
在观察了几年之后,德国人发现电动车确实是大势所趋,可自己根本搞不定产业链与核心技术,他们不是没试过,但德国的造车新势力一个个全完了,这个月还倒了一家,叫e.GO,而且是个明星车企,2015年就成立了,结果只能生产老头乐。
图片
无奈之下,德国只能选择抱紧中国的大腿。
2020年1月,奔驰吉利各出资27亿元,共同成立了“智马达汽车有限公司”(smart Automobile Co., Ltd.),“智马达”是smart的音译,而奔驰正在利用吉利这个平台,生产纯电版smart。
图片
这台车在中国几乎没什么热度,但在国外卖得不错。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纯电版smart一共出口了21375台,在所有新能源车型中排名第10,和比亚迪的海豹差不多。
图片
而在2019年11月,宝马长城汽车也成立了合资公司(光束汽车有限公司),准备生产纯电版MINI Cooper。 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官方最近宣布,纯电版MINI 将在今年7月6号正式上市,估计和smart一样,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图片
在所有德国车企中,大众是最激进的。它在2023年7月砸了7亿美元,收购了小鹏4.99%的股份,这两家还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大众将利用小鹏的技术开发2款纯电动车,预计在2026年上市。
大众还收购了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26.5%的股份,成了第一大股东。同时,大众还与地平线、中科创达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利用中国的技术,把智能互联、信息娱乐这块短板给补上。
图片
不仅是收购合资,大众还砸了75亿人民币,在合肥成立了新的汽车研发中心,其规模仅次于德国总部,专门研发智能汽车,这就是要死磕中国市场。
奔驰宝马也分别投入巨资,升级了在华的研发中心。
德国车企现如今都已经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汽车产业最主要的创新引擎,所以谁离了中国必死无疑。比如宝马的董事长齐普策,他在2023年就说过一个金句:“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能在中国优秀,就能在全世界出彩。”
图片
确实如此,那些能在中国卷出来的车型,放到其他国家那就是单向屠杀。这段时间B B A史无前例的大降价,就是这种屠杀的预演。
如今这些德国车企总喜欢说,中国就是我的家,多少算是心里话。
而因为积极拥抱中国市场,转型又早,德国已经赢得了先机。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刚刚公布的数据,2023年德国一共生产了127 万辆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占总产量的3成,在全世界仅次于中国,其中纯电是 95.5 万辆,是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欧洲汽车大国的4倍。25.6 万辆)和法国(22.5 万辆)。
现如今,德国人在欧洲的优势,比在燃油车时代还强,而且这个差距还在拉大,你说其他国家能不着急吗?现在大局未定,各国都有机会,所以他们想中国车企都想疯了。
最搞笑的还是斯泰兰蒂斯的唐唯实,这哥们在2年前力劝欧盟对中国加税,现如今也和德国一样,疯狂反对,说加税是“重大陷阱”。他之所以转了性,是发现确实干不过中国车,于是也学起了德国人,打不过就加入嘛。
图片
去年斯泰兰蒂斯花了15亿欧元,收购了零跑汽车20%的股份,而且两家在上个月成立了合资公司,斯泰兰蒂斯占股51%,正准备向欧洲出口零跑的纯电动车。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外国车企不需要亲自下场,而是通过收购中国厂商来完成翻身。
可如果欧盟加了税的话,在中国生产就不划算了,这才拼命反对,所以只能先在波兰的工厂组装零跑的车。
虽然搞笑,但现如今欧洲人都明白了,离了中国就是个死。
所以在欧盟挥舞加税大棒的同时,一大波欧洲国家纷纷向中国举起了胡萝卜。比如今年5月,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就表示,法国非常欢迎比亚迪来当地开设工厂。
而西班牙已经成功牵手中国车企。今年4月19日,奇瑞和西班牙的Ebro正式签约,在巴塞罗那生产电动车,年内就投产。这是中国首个在欧洲落地的工厂,签约场面相当热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非常激动,亲自主持了签约仪式,说这是西班牙再工业化的象征。
也不怪他们如此亢奋,西班牙是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值占全国GDP的10%,出口额占总量的18%,是第一大产业。
但这几年的汽车产量在不断下滑,这让西班牙人心急如焚。而为了保住汽车这条命根子,西班牙这几年砸了至少37亿欧元,以吸引电动汽车和电池企业来西班牙建厂,如今终于圆梦了,而且占了先机。
意大利是欧洲第五大汽车生产国,它也设立了一个60亿欧元的国家汽车基金,以吸引外国车企来建厂。
就连波兰都推出了招商政策。
从欧洲各国的表现,我们也能发现。表面上看,中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实际上恰恰相反,是我们掌握着主动权。
第一,欧盟更需要中国,否则只能越来越落后,而且还会让德国一家独大。
第二,欧盟可不是铁板一块,各国为了抢中国车企早就打破了头,给的条件一个比一个高,比如法国、德国、意大利,都在抢比亚迪的第二个欧洲工厂。
而中国只需要搞定了几个欧洲国家,就能站着把欧洲人的钱给赚了,根本不需要看欧盟的脸色。
这是因为欧盟内部是没有关税的,一旦一个国家成功转型,并在欧盟内部大量出口新能源汽车,那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和好处,除了中国,那基本就是它的,比如就业、税收、刺激房地产、拉动消费等等,其他国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顶多挣个配套的钱。
所以你想和中国友商一起赚钱,就必须和中国搞好关系,因为你不干有的是国干。这没办法,谁叫你欧洲不是大一统的,只能被各个击破。
匈牙利就是典型的例子,如今匈牙利是中国进入欧洲的桥头堡,所以得到了咱们的大力扶持,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工厂和配套都在建设中,据说长城也准备去建厂。
图片
中国在匈牙利的大动作,连德国媒体都急了,说中国正在帮助匈牙利超越德国,成为欧洲最领先的电动车生产国。
所以中国车企去欧洲建厂这事,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和产业的问题了,需要在更高的层面做整体的部署,以求把利益最大化。
其实不仅是欧洲,中国车企大规模出海建厂是迟早的事,因为整车出口模式有明显的天花板,如果一个国家大量进口汽车,就会造成严重的贸易逆差,别说一般的国家,就连美国都受不了,所以在80年代逼着日本在美国建了厂。
而欧洲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第一,包括电力在内的基建比较完善,气候合适,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第二,人均收入也比较高,卖车的利润也高一些。
所以别看现在闹得凶,只要中欧协调好利益分配之后,那合作的进程可能非常快,毕竟欧洲一直是中国争取的对象。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他们当年那样,牢牢掌握着产品和技术研发的主导权,让他们管组装、营销、销售等方面的事,关系处好了,分享点技术也不是不可以。
至于那些主动和咱们脱钩的,那就只能拿它们的市场份额祭天了,那没办法。
最后说一点,中国汽车大规模出海只是时间问题,但我们也面临着一个重大考验,那就是中国车企之间到底如何相处,怎么能让它们相互配合,共同进退,而不是像在国内这样,把价格战打到底往死里卷呢?
这真是个大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想法。
(原创不易,欢迎评论、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