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处长办公室墙上的这张地图里,读出什么?

这是一张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图,走进办公室的人,往往眼光就会不自觉地落在地图上。把保护区分布图挂在墙上的人,是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陈再达。


图片


这张分布图对陈再达来说,不仅是职业必备的工具,也是一种使命感的提示。工作之余,他习惯抬起头看一看这张地图,把湖北省的各处自然禀赋深深记在心里。人们提及湖北省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业务工作,“问陈再达,都在他脑子里啦”。

也是从这张地图开始,关于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讲述徐徐展开。


荆楚“三宝”:湖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三张名片


“地图上黄色的区域,是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像这样的区域全省一共有7个,涵盖了省级自然保护区2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站在这张地图前,陈再达侃侃而谈。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湖泊星罗棋布,群山层峦叠嶂,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荆楚“三宝”——麋鹿、江豚、金丝猴。


荆楚“三宝”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一直受到湖北省的重点保护。而这“三宝”就分布在地图的右下角与左边中央,构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屹立在荆楚大地。


图片


陈再达的手指滑向地图的右下方,这里是麋鹿生活的家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对于麋鹿的保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年—2018年,在这段时间里,麋鹿自然保护区属于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的二级单位,我们对麋鹿的保护非常重视。”陈再达告诉记者。


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1993年—1994年,石首天鹅洲湿地麋鹿自然保护区分两次从北京引进共64头麋鹿进行野化训练,开展重建野生种群的探索。1998年,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陈再达欣慰地表示,“从当初引进来的64头,截至目前已经发展到3200多头,从数量上能够非常客观地反映出保护的成效。”


2018年机构改革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归到林业部门管理。“但是,我们对于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监督职责。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绿盾’强化监督,确保麋鹿生境的稳定,以及麋鹿能够持续繁衍生息。”陈再达说。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壁的长江故道中,长江“精灵”——江豚在此嬉戏畅游。


1992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在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设立国内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同时,稳步开展长江江豚就地保护,科学推进江豚种群基因交换等工作。


目前,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有80头左右的江豚,且每年还有8—10头以上的小江豚出生。


提起最后“一宝”金丝猴,陈再达指向了地图左侧中央的大片区域。“这里是神农架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在其中。”


神秘的神农架,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始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1.1%,就在这片草木葱郁茂密的林中,生活着世界上珍贵、漂亮的灵长类动物金丝猴。


2016年,神农架成为中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主要保护神农架地区以金丝猴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


1990年,501只;2005年,1282只;2019年,1471只……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不断健全的金丝猴保护管理体系,是神农架越来越稳定的生态系统,更是湖北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决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下一步重点:本底调查与网络建设


“大别山区域的五针松、神农架区域的水杉、武陵山区域的珙桐……”对于地图上每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代表物种,陈再达如数家珍。


据统计,湖北省有陆生脊椎动物87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186种。全省有高等植物6292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8%。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3种。


湖北省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14年,印发《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纲要(2014—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保护优先区域、开展优先行动、实施重点项目为着力点,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遗传资源的惠益分享为目标,加快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惠益共享制度,全面推动湖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当记者问起《纲要》里的内容,陈再达回答起来一点也不含糊。“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建设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总面积共6.91万平方公里,约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 37.2%。”


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分别包括:丹江口库区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神农架—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武陵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江汉湖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幕阜山湿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大别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大洪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等工作。2021年以来,我们选取黄梅、石首等7个地方开展本底调查试点工作,推动全省各个市(县、区)履行职责,摸清全省生物多样性的本底状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陈再达说。


通过本底调查,湖北省境内陆续发现新物种与新记录种,其中包括鱼类6种、昆虫4种。新物种的发现,更是为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持续纵深推进增强了信心。


对于2018年12月才来到自然生态保护处、负责湖北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的陈再达来说,不到6年时间,他将湖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点点滴滴都记在了脑中。


临分别时,陈再达告诉记者,“到2027年,我们计划全面完成全省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网络,到时等你们再来,会发现又一番大变化!”